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群 今年的銀行理財市場顯得有些“遜色”。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呈下降趨勢,已由年初的5%以上降到3%~4%,不及保險萬能險等理財產品,這導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速明顯放緩。
不過,作為長期受到國內居民青睞的資產配置產品,銀行理財的配置需求在降低嗎?
“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很好的現金替代品,作為專業的銀行理財人士,建議今年投資戰持有無風險資產要多一些,這樣將來市場萬一有反轉機會,才能抓住投資機會。”光大銀行資管部副總經理潘東稱。
潘東認為,無論是機構還是中產階層個人,今年起要改變之前的資產管理或者財富管理的戰略性思維——由主動管理型轉為打防御戰,安全過冬。
買不買?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8月股份制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6個月至12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02%,非保本型理財產品6個月至12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2%,12個月以上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14%。較其他理財產品如保險萬能險產品收益率明顯較低。
而收益率較低,投資者投資熱情自然下降,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正處于增速放緩的趨勢。
中債登官網上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顯示,2016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總體余額達到26.28萬億元,上半年增幅為11.83%。相比201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理財規模增長的3.5萬億元和4.98萬億元,今年上半年的2.78萬億元規模增速明顯放緩。
不過,在潘東看來,就個人投資而言,不管怎么配置,今年必須保證持有一定份額的現金資產,當然這不是說放一堆現金在家里,而是可以放點活期存款在銀行。同時,具有預期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一個現金很好的替代品。由于當前市場較為動蕩,持有現金,或現金替代品,將能有效把握市場機遇。
這實際上也是具有較高投資能力的投資者的普遍選擇。據J.D. Power的研究發現,2014年~2016年,中國“大眾客戶”持有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數量略增;“潛在富??蛻?rdquo;持有互聯網理財產品數量則明顯上升,原因就是“潛在富??蛻?rdquo;理財積極,更能接受互聯網上理財;然而“VIP客戶”持有互聯網理財產品數量卻略降,這部分客戶幾乎沒有受到互聯網金融持有比率降低的影響,他們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興趣不增反降。
“VIP客戶更偏愛銀行理財產品。”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高級經理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隨著手機銀行更加智能,VIP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將更頻繁。
買哪些?
“買銀行理財的客戶一般是風險厭惡者,基本上沒有過多的替代方案。”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杰認為,對于風險偏好不改變的客戶,可以用時間換空間,選擇長期的產品,這是因為長期產品比短期產品收益高,并且目前收益率下降是一個過程,投資者需要提前鎖定收益,如果投資者可以承受較大風險,可以考慮布局長期的基金投資。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從風險等級角度來看,根據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由低到高劃分為五級。最低風險等級(即一級)的產品,適合所有的投資者購買,幾乎等同于無風險產品。根據中債登披露的數據,2015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風險等級為一級與二級的理財產品占比近86%,風險等級為四級與五級的理財產品合計只有0.5%??梢娍傮w來說,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以低風險產品為主,高風險產品占比很低,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整體較高。
但即使如此,對于投資者而言,如何選擇收益率與安全性相匹配的銀行理財產品?潘東認為,不同的銀行發的不同的理財產品,風險程度完全不一樣。首先要選擇一家好的理財發行銀行,這個特別重要,該行過去的管理能力、風險控制水平是必須要考量的因素。其次,非標銀行資產、債券型產品、貨幣市場產品等不同產品風險程度完全不同,如果是低風險投資者,可以選擇類固定收益產品,如果高風險投資者,可以購買掛鉤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這種產品結構復雜,風險較高,并不適用于所有人都適合購買。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仍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合理的進行資產配置。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