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臨汾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曾轟動全國。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3月11日記者會上說:“臨汾一個案子,進去了16個人,這在過去大家想都想不到,為了一個監測數據,有16個人受到刑事處罰。這不是一般的追責問責。”
而如今,社會公眾對此類事件仍非常關注。到底看到的環境監測數據是真是假?
監測數據的質量是生命線
“這個問題很敏感。”李干杰坦言,對監測數據造假,我們深惡痛絕!應該說,經過這幾年努力,有了根本性轉變。之前我不敢說,但現在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我們的監測數據是真實、準確、全面的。
他說,當然全面現在還有點差距,因為現在大氣監測國控點1436個,大家認為可能還要設得再密一點;水的國控點是1940個,可能有些地方還沒有設。但數據是真實、準確的,我們心里有底。
李干杰把現在生態環境管理治理比比作一座大廈。要使大廈屹立不倒,最關鍵的是中間柱子一定要堅實可靠,而監測就是這個大柱子。如果大柱子撐不住,大廈就撐不住,一定會倒塌。換句話說,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是我們環保工作生命線,不能出毛病,不能有問題。
這幾年,生態環境部著力推動監測網絡建設,這是中共中央確定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解決環境監測質量的真實、準確、可靠問題。生態環境部對環境監測數據提了三字要求——“真”、“準”、“全”,即真實、準確、全面。
他介紹,一方面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保證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前后兩方面信息情況是相匹配的。前面與我們掌握的治理工程的推進、實物量的完成是匹配的,后面與我們聽到的、社會反映的、老百姓的感受是一致的。不像過去是“兩張皮”,我們說環境質量好了,老百姓不認賬,過去這種情況確實存在。
“我們還會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同時最重要的是加強質量管控,發現問題嚴肅查處,確保監測這個頂梁柱、這條生命線不出毛病,確實發揮好其作用。我們有信心。”他表示。
如何避免造假?
李干杰總結了三句話:一是做到讓其不敢;二是做到讓其不能;三是做到讓其不愿。
所謂讓其不敢,就是發現問題立馬查處、嚴肅查處,并且不是一般的追責問責,不是蜻蜓點水。比如,最典型的兩個案例:西安監測數據造假案和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案,不僅僅是有行政處罰,關鍵還有刑事處罰。
去年,臨汾造假案引發了公眾持續熱議。2018年8月6日,臨汾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生態環境部和山西省政府聯合約談。兩年內,臨汾市已連續兩次被公開約談。
上一次是在2017年1月19日,臨汾市政府因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惡化、二氧化硫濃度長時間“爆表”(2017年1月4日至5日,二氧化硫最高值1583微克,已達國家規定一小時二氧化硫二級平均濃度限值的三倍以上)問題被原環保部約談,并同步暫停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項目的環評審批。
石家莊市環保局局長馬立寧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說,這在當時曾令河北一帶環保官員感到震驚,都紛紛自查,大氣治污壓力和力度比以前更大了。
臨汾造假案最終被定性為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蓄意犯罪行為,涉案人員達16位之多,且主犯是臨汾市環保局相關官員,其中就包括原局長張文清。
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表示,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案比此前西安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更惡劣,作案手法更隱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犯罪活動,性質之惡劣令人發指。該案并不是孤立,利益驅使是數據造假的內外在動因。
此外,做到讓其不能就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防加技防。過去國控點監測都是由地方負責,名義上是國控點,但實際是地方運維,是“考核誰,誰監測”。
李干杰稱,而現在是“誰考核,誰監測”,我們考核國控點就是我們請第三方進行監測,而不再由地方進行監測,并且我們對第三方有嚴格的一套管理制度。
對于人防之外加技防,生態環境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避免干擾監測,且一旦發現問題,馬上就能知道。他舉例稱,國控監測點位不僅是監測設備本身,也包括其他一些視頻設備、技術手段,全與監測總站聯網,一有動靜,總站馬上知道。
“坦率講,做到讓其不愿現在還有差距。因為考核壓力大,完不成任務時就容易動歪腦子。我們反復強調做宣傳,通過嚴肅查處來倒逼。對于確實做的好的,在一些政策和其他方面給予獎勵、鼓勵和支持,宣傳引導大家認識到重要性,把監測工作做好。”李干杰表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