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洪小棠 由于旗下基金持股集中度過高,廣發基金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近期上市公司中報披露結束,而一些投資者發現廣發基金旗下數十只基金持有的包括陽光電源、晶澳科技、錦浪科技等能源板塊個股集中度過高,并遭遇投資者的質疑。
9月6日更有投資者在陽光電源的股吧中戲稱“陽光電源”為“廣發電源”。
在記者采訪的部分業內人士看來,一家機構的數十位基金經理同時看好一只個股并一舉買進大概率屬于公司行為。而機構的“抱團”式炒股行為并不利于穩定資本市場,且會造成單只個股的“砸盤”風險,不可持續。
一舉買進
被投資者質疑的廣發基金集中持股事件首當其沖的投資標的便是陽光電源。
在近期陽光電源公布的半年報中披露了十大流通股名單,其中廣發基金旗下包括廣發高端制造、廣發科技先鋒、廣發雙擎升級等5只基金占據了陽光電源十大流動股的五個席位。
不僅如此,在更加詳細的機構投資者名單中可以發現,廣發基金旗下44只基金持有陽光電源股票合并數量超8300萬股,若以9月6日收盤計算,持倉市值超100億元。
而緊隨其后的華泰柏瑞基金旗下有10只基金持有陽光電源數量合計1349.33萬股,也就是說,廣發基金對陽光電源的“鐘愛”程度是華泰柏瑞基金的6倍,是其后8家基金公司持倉數量之和。
在陽光電源十大流通股名單中,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廣發雙擎升級、廣發科技先鋒等基金的掌舵人,正是明星基金經理劉格菘。據記者統計,劉格菘合計持有陽光電源數量達4645.51萬股(包含合管),占據了廣發基金持有陽光電源的半壁江山。新生代基金經理鄭澄然持倉數量緊隨其后,持有陽光電源數量為2762.98萬股。
此外,記者發現包括廣發集裕、廣發集悅、廣發集瑞等債券型基金亦在陽光電源的機構投資者名單中。
值得一提的是,從未出現在陽光電源公布的投資者調研紀要中的廣發基金為何如此看好該投資板塊,截至發稿,廣發基金相關人士未予回應。
華東一家科技類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一般來講,機構投資者看好某個上市公司并確定持有都要經歷幾次甚至十幾次的跟蹤、調研才決定買入,從未出現在調研記錄里說明關注頻次不是很高,不過投資者調研紀要根據上市公司意愿自愿披露,確實也有部分調研紀要上市公司沒有公布出來的情況。”
作為光伏龍頭公司的陽光電源,今年4月曾因成長性受質疑一度遭遇股價暴跌,隨后股價觸底反彈,緩慢抬升。
在近期陽光電源披露的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為122.81億元,同比增長49.58%;歸母凈利潤9億元,同比增長18.95%;毛利率25.54%,同比下降 2.51%。
事實上,廣發基金集中“偏愛”可以追溯至2021年,2021年一季度時廣發基金還尚未出現在其十大流通股東中,機構投資者名單也僅排在第17位,被旗下指數基金及指數聯接基金被動持有,僅僅3個月后的中報,陽光電源便“突然”被廣發基金旗下20余位基金經理同時看好并買入。2021年陽光電源披露的中報顯示,其十大流動股東中廣發基金便占據5席且均為“新進”,機構投資者持股數量也一躍成為繼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后的第二位,合并持股數量超6500萬股,排在其后的易方達基金合并持股數量為2368萬股,前者是后者持股數量的近3倍。
如出一轍
不僅陽光電源,廣發基金類似的操作還出現在了晶澳科技身上,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廣發基金旗下6只基金占據了該公司的6個十大流通股東席位。而根據更詳細的機構投資者名單顯示,廣發基金旗下合計48只基金持有該上市公司股票,合計持有數量達1.54億股,按9月6日當天收盤價估算,合計持有市值達107億元。上述48只基金持股數量占據該公司超14%的流通股比例。
而這一持有數量將排在其后合計持有7548萬股的中歐基金遠遠甩出超2倍。
其中,位列十大流通股東中的廣發高端制造、廣發科技先鋒、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小盤成長及廣發創新升級6只基金的持股數量分別為2098.38萬股、1947.57萬股、1827.51萬股、1620.23萬股、1408.49萬股、1363.53萬,共計持有10265.71萬股,占廣發基金全部持有晶澳科技數量的66%。
究其重倉時間,記者發現,廣發基金的大幅加倉相比陽光電源早了一個季度,其操作依然是“突然”集中持有。
時間回到2020年6月,晶澳科技董秘武廷棟、副總經理黃新明開啟了針對機構投資者調研的視頻會議,與會的機構投資者中,廣發基金首次出現在調研名單中,與包括華安基金、富國基金等20多家機構投資者展開了線上調研。
11月8日,廣發基金再度參與調研,這次晶澳科技派出參與交流的人數明顯增多,執行總裁牛新偉、副總經理黃新明、董秘武廷棟及財務負責人李少輝均參加了該次調研,原因在于晶澳科技于當日發布了《關于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被立案調查的公告》,會中參與調研的近20家機構亦就公司實控人被調查對公司影響等問題展開調研。
幾個月后,2021年一季度,廣發基金旗下廣發盛興、廣發瑞安精選、廣發聚瑞便出現在晶澳科技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上,合計持股數量為1706.71萬股。
同年三季度,廣發基金旗下13只基金持有晶澳科技合計數量便達8325.31萬股。
此后廣發基金持續加大籌碼,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晶澳科技被廣發基金旗下48只基金,超30位基金經理同時持有超1.53萬股,占該公司14.34%的流通股比例。
而在廣發基金加大投資力度的同時,該公司股價亦水漲船高,扶搖直上,自去年一季度至今年6月30日,晶澳科技股價期間漲幅近2倍,最高價一度沖破百元。
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一家基金公司集中持倉單只個股,對股價確實有推漲作用,但抱團后短期漲幅容易形成泡沫。”
被廣發基金“如法炮制”的個股遠不止于此,包括錦浪科技、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等新能源板塊個股也被廣發基金所青睞。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錦浪科技被廣發基金旗下35只基金的20余位基金經理同時持有超2717萬股,占該公司流通股比例的9.24%。
天合光能同樣被廣發基金旗下39只基金的超20位基金經理合計持有9541萬股,占該公司流通股比例的7.21%。
對于上述投資標的板塊的持股邏輯,記者聯系廣發基金但截至發稿未予回應。
危險的“抱團”
而對于“抱團”式炒股,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該行為將對資本市場穩定造成不確定影響,不可持續。
“通?;鸾浝頃ㄟ^自己調研、內部研究員及賣方推票等方式來選擇投資標的,但一家公司有數十位基金經理集體看好一只或幾只個股并同時間買入的話,不排除是公司的集體行為。”華南一家公募機構投研人士表示。
滬上一位券商系公募人士亦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尤其權益規模大、手握資金量大的公司集中買入某一只或某幾只個股,那么這幾家上市公司的定價權就可能掌握在這家公司手中,當然可以從股價上也能表現出來在集中建倉期間股價會出現大幅上漲,不過一旦資金又集中撤離就可能會對上市公司股價出現“砸盤”現象。
而當少數機構通過“抱團”方式來獲得高收益,贏得市場及投資者認可之時,卻隱藏著對部分價值投資、分散投資的基金經理將會面臨不利局面,甚至在業績排名之壓下逐步喪失話語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事實上,早在2014年和2017年監管層就分別出臺了相應的基金投資規范行為,防止基金利用資金優勢操縱股價。
2014年出臺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的第十二條規定:“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進行證券投資,不得有下列情形:(1)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其市值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百分之十;(2)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超過該證券的百分之十”。
除了“雙十比例”限制外,2017年監管層又出臺了《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其中第十五條規定:“同一個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開放式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發行的可流通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投資組合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可流通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
雖然廣發基金上述行為未明顯觸發規定,但其“抱團式”買進行為遭到市場質疑。
對此一位接近監管的公募人士對記者表示,監管層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和鼓勵分散投資,降低基金對單一上市公司的持股集中度,降低基金對單一行業的持股集中度。不過如何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結構、讓機構、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依然是需要長期引導和監管的過程。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