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永勤 素有“醫藥女神”稱號的葛蘭,近日再度遭遇“傳言”。
9月7日,網傳“千億頂流”中歐基金的基金經理葛蘭因業績不理想而申請辭職,該消息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并迅速發酵成基金圈熱搜。
針對這一傳聞,中歐基金于9月7日晚間立即在其官網發布關于網絡不實信息的嚴正聲明。聲明強調,“今日,中歐基金發現網絡上有社交賬號發布有關中歐基金基金經理葛蘭的不實信息,中歐基金已對相關賬號采取投訴舉報處理,并保留進一步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記者注意到,這已經是葛蘭在今年內第三次“被傳言”。
早在今年的2月10日,即有一則網絡傳言指向葛蘭,稱有大型險資、理財子公司、FOF專戶等贖回葛蘭旗下產品金額達400億,主要涉及新能源方向。為此,中歐基金當時回應稱,網傳“大額贖回”為不實消息,請勿輕信謠言。
而事后來看,葛蘭確實在這期間對新能源標的進行了減持,但數額并未如這則傳言所說的那么大。以寧德時代為例,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葛蘭旗下所有基金產品于2021年底共持有寧德時代268.50萬股,到了2022年一季度則降為254.42萬股,共減持了不過14.08萬股而已。
緊接著到了8月下旬,一個自稱為“中歐葛蘭”的賬號在某社交平臺上發布觀點稱,“行業邏輯不在了。以前是暴利,現在集采,先是藥品集采,后來是器械集采,現在是牙科類集采,今后全部都會集采。所以邏輯沒有了。不能用以前的估值來評現在了”。
于是乎,葛蘭看空醫藥股的消息迅速被網絡發酵。其后中歐基金證實,該賬號為假冒,并已經對相關賬號采取投訴舉報處理。
短短大半年時間,葛蘭便已遭遇三次傳聞。如此頻繁地“被傳言”,會否對葛蘭的投資造成影響呢?而三起傳言的發布者,又是否有著一定的關聯?針對這些問題,記者于9月8日聯系了中歐基金的在線客服工作人員進行咨詢。
該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由于他們暫時沒有謠言發布主體的個人信息情況,所以還不清楚上述傳言的發布者是否有關聯,但“基金經理本身會審慎對待投資
者的資金,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配置。希望從長期給投資者帶來比較理想的回報,也希望您可以不要太關注于短期的業績表現”。
至于為何葛蘭會屢屢“被創業”,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這或許與葛蘭的知名度有關,“畢竟她在行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大家所熟悉”。
但亦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葛蘭近期之所以屢被“傳言”,恐怕也與其并不如意的投資業績有關,“自葛蘭成為‘千億頂流’后業績卻是一年不如一年,一些基民高位進場后遭遇大幅虧損,往往通過網絡上造謠泄憤,這也是司空見慣之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據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數據,葛蘭的基金業從業年限為7.61年,在管產品規模高達1017.51億元,是當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中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其在管產品總數為9只,代表產品為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
在葛蘭7.61年的基金業從業生涯中,曾三次獲得獎項:首先是2016年憑借旗下中歐瑾和靈活配置混合的優異表現獲得“絕對收益明星基金獎”;然后在2019年因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的大放異彩(高達75.23%的收益,遠超同類平均水平)從而收獲了“三年期開放式混合型持續優勝金?;皙?rdquo;和“三年持續回報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獎”。
葛蘭正是藉2019年的兩項大獎聲名鵲起,其產品管理規模更是水漲船高。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在2019年底時,葛蘭的產品管理規模才71.35億元,屬一般水平;但到了2020年底則飛躍至441.91億元,成功躋身“百億基金經理”名單,并被譽為“醫藥女神”;而到了2021年底,其管理規模更是飚升至1103.39億元,從而贏得了“千億頂流”稱號。到了2022年二季度,雖然葛蘭的規模較去年底略有下降,但1017.51億的規模仍然是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中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但在葛蘭的榮譽、產品管理規模均與日俱增之時,其收益水平卻與管理規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021年,其累計收益在同類型的634名基金經理中排名461。而2022年至今(8月31日),其累計收益在729名同類型基金經理中排名486名。換言之,近兩年沖著“醫藥女神”光環而追捧葛蘭的基民,基本上處于大幅虧損之中。
通聯數據Datayes!的基金經理評分系統顯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葛蘭的評分已經跌至一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