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

          輝煌與沒落——從世界工廠到鐵銹地帶

          柳展雄2022-10-10 12:32

          柳展雄/文

          國際政治上,很少有話題像“鐵銹地帶衰落”出現得那樣突兀。數年前,國內知識圈投向美國經濟界的目光聚焦在奧巴馬醫保法案、次貸金融風暴等方面。那會兒最熱的議題是,奧巴馬的救市是否成功、美國是否從08年的次貸危機中復蘇過來,沒幾個人談論到制造業。

          在特朗普上臺之后,“鐵銹地帶(RustBelt)”這個詞很快占據了媒體的熱點頭條。中國民間各路飽讀詩書之士,一個個化身為美國問題專家對北美產業空心化、藍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深火熱等問題侃侃而談。

          喬舒亞·B·弗里曼的《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講述了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巨型超大工廠的發展歷程。從側面上,人們可以從這本書詳細了解:美國的東北部五大湖區老工業基地——19世紀的世界工廠,如何經歷輝煌與沒落,成為今天的鐵銹地帶。

          阿喀琉斯之踵

          鐵銹地帶的衰落比通常人們以為得要早。大多數財經媒體把衰落的時間點從里根(日美貿易摩擦高峰期)克林頓(美國產業鏈轉移到墨西哥和東亞)的年代算起。其實苗頭在二戰后就有了——1960年代,芝加哥、克利夫蘭等城市工業崗位減少,貧困黑人無所事事,種族暴動頻發?!毒瞢F》解釋了其中緣由。

          自鍍金時代以來,工廠越大越具有生產力。鋼鐵廠和汽車廠的員工人數至少三四千,多則上萬。因為規模效應,一個大而全模式的鋼鐵巨頭,比幾十個上百個零散的小作坊鐵匠加起來的生產效率要高。福特通用的廠房壯觀氣派,宛如一個宏偉的宮殿。習慣了小作坊生產的人類,看到巨大的熔爐能盛放、傾倒五六噸的鐵水,感到的震撼是不可言語的,有記者參觀了現代工廠后,說自己仿佛來到了奧林匹斯眾神的地界。

          但是,巨型工廠存在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只要少數人在一條至關重要的生產線罷工,就可以迫使整個企業停止運轉。1944年10月固特異輪胎廠發生罷工運動,罷工者僅僅為4個人,卻導致5000人的工廠無法進行生產。面對野火一樣綿延不絕的工會運動,企業家無可奈何。

          拋開罷工現象不說,從產業自身特性上,巨型工廠有著天然的缺點。在精密加工流程中,單層廠房要遠遠優于多層廠房,因為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大型設備很重,原材料也不輕,必須要打牢地基。否則一個微小的差錯就會導致產品質量不合格。單層廠房還有便于批量裝卸貨物等優勢,因此受到企業主的青睞。

          而芝加哥、底特律等老工業基地,建筑以多層廠房居多,這是因為高度城市化,那里的土地基本開發完畢。制造業搬遷到有著大片空地的美國南部和中西部,是產業演化的必然趨勢。

          二戰之后,交通和通信的發達,讓分散化生產有了實現的可能。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內,全國興修高速公路,運輸力量大為增強,企業可以在各地分散組裝配套產品,不用集中在一個大廠房。

          巨獸

          《巨獸:工廠和現代世界的形成》
          [美] 喬舒亞•B•弗里曼/著
          李珂/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5月

          廣袤的南方,土地面積足夠大,可以鋪開來建單層廠房。南部各州政府還用稅收減免、融資債券等優厚的條件招商引資。鍍金時代那種大而全的生產模式逐漸落伍,企業紛紛開始“瘦身”,通用電氣的老廠房斯克內克塔迪工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工人數曾達到4萬,1950年代末人數直線下降,僅剩下8500人。通用電氣的業務陸續轉移到弗吉尼亞州、印第安納州、馬里蘭州、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新開的分部。福特的老廠房,1945年有工人85000人,到1954年人數減少一半。

          東北五大湖區的生產能力逐漸下降,到今天已經有多個城市陷入困境,2000年至2016年間減少了近500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家庭收入中位數停滯不前。一種專業研究者命名為“絕望之死”的社會癥狀顯現,低學歷的中年藍領酗酒、賭博、渾渾噩噩,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白人男性因肝硬化(這個病通常跟飲酒過度有關)而死亡的人數增加了50%,自殺人數增加了78%,藥物和酒精過量增加了323%,一片頹廢的景象。

          “空心化”與社會變革

          把目光放得更寬廣一些,我們會發現產業空心化是普遍現象,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曾經的工業革命重鎮紛紛沒落,在化工、紡織和汽車企業集聚的英國西部內陸,有1/4的工人失業。法國西北部的洛林工業區,有28%的制造業工人失業。二戰剛結束時,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產業工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0%,二三十年過后,該比例下降到1/7。

          全世界的鐵銹地帶都在衰退,曾經的蘇聯和東歐也不例外。更值得玩味的是,蘇聯國企跟美式資本主義企業的相似點不止一處。在東北部五大湖區老工業基地的鼎盛期,卡內基和福特等大亨實行“企業辦社會”,福特汽車廠修建了公共食堂、員工圖書館和劇院,仿佛蘇聯計劃經濟的國企。

          老板跟員工不僅是簡單的金錢關系,公司也要管工人的私生活,督促員工保持家庭完整,生活健康,福特有個“社會部”就是專門對接這方面事務的:工資利潤分成方案以員工的品行為標準,如果有男性工人花天酒地、熱衷打架,或者有婚外戀關系,就沒資格拿到利潤分成。

          在階級斗爭敘事的美國史里,左右兩派涇渭分明。民主黨捍衛藍領階層和農場主的利益,共和黨則是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工商業大富豪的代言人,還因此獲得“老大黨(GrandOldParty)”的綽號。

          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低估了政局的復雜性。政治學家李·本森分析過19世紀中期威斯康星州北部礦產的行業,結果發現,同樣屬于工人階級,德意志天主教礦工和衛理公會礦工的投票并不同。在紐約州,從英國跑到北美的新移民,支持輝格黨(共和黨前身)的比例是3:1,蘇格蘭、烏爾斯特(加爾文宗的兩個大本營)的新移民,比例達到了9:1。德意志移民的分化充分驗證了宗教文化的重要性,信天主教的德裔則一邊倒地支持民主黨,新教徒德裔一邊倒地支持共和黨。

          兩黨格局中,共和黨守護新教正統,民主黨則講求文化多元性。南北戰爭前,曾有個奴隸制和資本主義雇傭制的制度大討論?!稖肥迨宓男∥荨酚∷⒊霭婧?,有個南方文人針鋒相對寫了本小說《羅賓叔叔在弗吉尼亞的小屋和湯姆在波士頓無家可歸》,大體內容為北方工人如何窮困潦倒,除此之外,南方還有很多類似的小說和報告文學。

          南方莊園主詹姆斯·哈蒙德(他后來成為南部同盟國的國務卿),發明出“工資奴隸制”這個概念,意指雇傭制下的北方工人生活悲慘,本質跟棉花地的黑人奴隸沒有區別,哈蒙德還到東北五大湖區的大城市辦講座,受到工會組織的歡迎。本書《巨獸》作者沒注意這點,低估了19世紀關于“工資奴隸制”大爭辯,不得不說是一個重大疏忽。

          而共和黨能夠擱置勞資糾紛,把無產階級和富豪財閥維系起來,去打南北戰爭,正是靠新教文化紐帶。北方人無論貧富,都在同一個教會,為同一種信仰戰斗。

          共和黨宣揚節儉、安靜等清教徒品德,強調一個人再窮,只要努力,刻苦勤奮,也有機會發財,出人頭地。安德魯·卡內基就出身于一貧如洗的蘇格蘭織工家庭;約翰·D.洛克菲勒的父親也是推銷藥品的小職員;菲利普·阿穆爾、古斯塔夫斯·斯威夫特、以及杰伊·古爾德等商業巨子原本都是低微的農家子弟,他們白手起家,從底層打工的窮小子成為大富翁。

          這類富豪集商人集唯利是圖和基督徒的仁愛主義于一身。洛克菲勒一方面無情地排擠打擊同行;另一面卻是虔誠的清教徒,他生活簡樸,不尚奢靡,除了騎馬之外沒有別的奢侈愛好。清教的自力更生、守信用和節制物欲等價值觀有助于積累財富。洛克菲勒嚴格自律,從未抽過一支雪茄,喝過一杯香檳,如果這種人事業不成功,世上就沒有人成功了。

          晚年的洛克菲勒熱衷慈善,捐款總額超過5億美元。洛克菲勒基金會專注扶貧、醫療和幫助失學兒童等公益事業,業務向全球開拓,主持了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在內的多個項目。

          高凈值人群有的做社會慈善,有的從政競選議員,在1920年代出現了一位富豪總統,那就是胡佛。他出身于平凡的鐵匠家庭,二十幾歲起就開始闖蕩社會,當上采礦工程師,后來自己開公司單干。由于才智非凡,胡佛在商業上很成功,不到四十歲就成了百萬富翁,接著擔任聯邦政府的糧食署署長和內閣部長,直至自己當上總統。

          1922年,他寫下《美國的個人主義》,表示平等主義是法國大革命嘩眾取寵的空話,公民個人從政府那里得到的應當是“自由、公正、言論自由”,胡佛以當屆內閣舉例,包括總統、副總統在內的12個人里,9個沒有祖上遺產,靠自我奮斗起家,8個從事過體力勞動。

          西奧多·羅斯??偨y清晰明了地表達了共和黨的社會觀念:“我們既不支持窮人也不支持富人,我們支持的是正直的人,不管是貧是富。”這是西奧多執政理念的基石。守護清教正統的共和黨,宣揚勤奮努力、節制欲望等保守主義理念。后世被公認為糟糕透頂的禁酒令,在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并非毫無道理。

          在工業化大生產體系形成之前,勞動者的工作節奏以松散、緩慢為特征。工匠們可以在集中精力干完一件手工藝品后停工數日,農夫種田可以今天不種明天種。

          近代巨型工廠對勞動模式升級換代,把準時、有規律的工作節奏,施加在人類身上。高度復雜和緊密的機器作業中,有一個流程環節出錯,整條生產線都要停頓。在這種情況下,喝酒變得礙事起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工人,第二天頭昏腦脹,沒精力上班,酗酒風氣是妨礙生產效率的頭號因素。

          清教徒滴酒不沾的禁欲主義,跟東北五大湖區的工業化大生產體系天然配套,而愛爾蘭等外來移民則有豪飲之風,在美籍愛爾蘭人的社區,威士忌比面包還要便宜。這些移民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生活融入了當地社會,收入也提高了,仍然抗拒美國主流社會清教體系,不支持共和黨,飲酒與此有著不可低估的分量。

          禁酒不僅是私人生活問題,還上升到政治斗爭的高度,成為共和黨的基本綱領之一。牧師塞繆爾·伯查德簡明扼要地把共和黨的政敵概括為3R(Rum,Romanism,andRebellion,即朗姆酒、羅馬天主教與反叛者),羅馬天主教是愛爾蘭意大利等外族移民的信仰,至于反叛者,南方白人曾經在南北戰爭叛離聯邦,因此被北方稱為反叛者。

          1851年緬因州成為第一個禁止制造和銷售酒精的州,福特等企業家支援向酒精開戰的道德運動,這種清教工作倫理把東北五大湖區變成世界工廠——地球上經濟最繁榮的地帶之一。

          新教的遺產

          二戰后,由于種種原因,美國北部制造業開始空心化,變成了今日的鐵銹地帶。憑借天時地利人和,南方各州經濟起飛,經濟學家形象地稱之為陽光地帶,因為美國南方位于亞熱帶,陽光充足,有的城市全年都不下雪。

          在1900年,北美的城市GDP榜單前20名中,有18個城市到了冬天氣溫會降到零度以下,陽光地帶上的繁榮城市只有新奧爾良和舊金山兩座。到了小布什時期,城市GDP榜單前20名,有14個坐落在陽光地帶。美國經濟重心南移,1970年代以來,有240萬北方人向南方移民,尋找發財致富的機會。

          但是,東北部五大湖區老工業基地并非完全一蹶不振,這個地帶積累了深厚的工商業文明底蘊,勤奮節儉、重視讀書學習等清教價值觀發揮出最后的余熱。

          明尼蘇達州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1950-1980年間的去工業化階段,這座城市的人口流失了30%,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后來,明尼阿波利斯發展生物醫學,在心臟病治療等領域有著科研突破,依賴高科技產業恢復了生機。

          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復興,建立于自身的文教基礎上,該市47.4%的成年人擁有大學文憑,文化教育程度位居美國各大城市第七。五大湖附近一帶本身文脈淵源深厚,社會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和勞倫斯·卡茨稱之為“教育帶”。

          二戰前,除了東北部地區外,全國高中畢業率最高的州分別為艾奧瓦州、印第安納州和內布拉斯加州。這些地方的小城鎮教育普及程度甚至比大城市紐約還要高,因為紐約有大批愛爾蘭人意大利人黑人,這些群體文盲率較高。

          在明尼阿波利斯,19世紀第一批定居者是信奉路德派的瑞典移民,這個人群有著超高的識字率,大多數孩子能完成小學程度的教育。瑞典移民定居下來后,很快創立大學,提升知識水平。為了方便高校建設蓋房,市政府增送了大片廉價土地。

          在數代人的教育積累下,明尼阿波利斯獲取了科技紅利,經濟保持增長,在小布什時代一度位列美國中西部地區收入最高的城市。

          類似的還有紐約,這座城市原本是工業革命紡織業的中心,去工業化后,紐約一度產業倒退,財政破產、犯罪率飆升,在1967-1977年間,紐約流失了30多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

          當時,美國媒體和學界預計,紐約將深陷債務泥潭里徹底淪落。然而,通過發展高科技和金融產業,紐約在80年代復興,重新回到全球第一大都會的寶座。

          紐約、費城和波士頓等工業城市,紛紛轉型第三產業,恢復了經貿繁榮。今天的東北五大湖區,政治面貌跟昔日完全不同,社會高度左傾,嬉皮士、LGBT運動盛行,拋棄了禁酒禁欲等保守主義理念,唯獨重視文化教育的脈絡沒有斷絕,這是新教體系留給鐵銹地帶最豐厚的遺產。

           

          五月天丁香人在线视频
              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