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泓/文 改革開放,大潮起珠江,珠江兩岸涌現出一大批的三來一補企業、外資企業、鄉鎮企業。隨著國家經濟改革的深化與開放格局的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經濟體。廣東也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業聚集區域之一,涌現出一大批中小民營企業,一大批創業企業家,成為中小民營企業生長的沃土。
而今,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產業發展也面臨重大調整,產業重構、市場重建,珠三角的企業也面臨一次重大挑戰與考驗。部分企業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憂慮,陷入一時的迷惘。然而,有危就有機,有挑戰就有機遇。一批優秀的專精特新企業,正在用它們的高質量發展軌跡,書寫時代產業的新篇章。
一家傳統企業的再造
坐落于廣東中山翠亨新區的新盛世機電制品(中山)有限公司(簡稱“新盛世”)是一家非常傳統的制造業企業,其主要產品是吊扇,主要市場是歐美。前些年,企業董事長盧齊榮曾一度感覺制造業企業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于是轉而開發房地產,甚至把房地產發展到了馬來西亞。
盧齊榮愛學習愛思考,有很強的思辨能力,以前學習MBA,現在學習DBA。近年,他越來越感到房地產泡沫的存在,于是把手頭上的房地產、投資項目處理掉,集中精力回歸制造業。
當坐回制造業工廠的辦公室,盧齊榮感慨地說:心踏實了?;貧w新盛世,他有三把火。第一把火是精益管理——引進精益管理人才,在企業內部全面推行精益管理。作為貼牌生產企業,新盛世議價能力不高,如果沒有精益管理,這幾年美國關稅上升、運費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增加的成本,新盛世是扛不住的。
盧齊榮的第二把火是智能制造。通過精益管理,新盛世活了下來,競爭力得到提升,訂單就保存下來了。且因為成本上漲太快,很多規模小的企業生存不下來,新盛世反而有了做大的空間。傳統制造需要有規模優勢,盧齊榮不退反進,加大對企業智能制造的改造和投入,三年投入一個億。盧齊榮說,改造后每年節省600人,三年就可以回收投入的成本。
盧齊榮的第三把火還沒開始,但已心中有數。他接下來的想法是做電機產業。風扇的核心是電機,盧齊榮覺得電機有新空間。他所在的翠亨新區就在中山南朗鎮拓展成立的開發區,是建設中的深中通道的結合部。深中通道建成后,從這里去深圳前海就二十多分鐘車程。盧齊榮琢磨,深圳的軟件與中山的硬件如何結合,如何打造產業新生態,能否引發制造業新的發展空間。
盧齊榮的想法是做產業研究、發展基于電機研發應用的產業生態,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力。他在2022年專精特新企業融資上市培育班的同學劉軍是從事應用芯片設計的,劉軍建議新盛世可以用芯片把交流電機換成直流電機。盧齊榮說,用芯片要增加成本,劉軍的回答是如果有規模,芯片公司就愿意投入研發,把成本降下來。
盧齊榮說,以前擴大規模、擴大產能需要增加新的投入,現在把企業做好做到極致,很多想象不到的東西就會顯現。有了規模效應,新盛世的不銹鋼,是上游企業根據他們的需求定制的,就連他們機器人手的采購價格都比市場價格低。
以前,新盛世想上市,但毛利率低,產業傳統?,F在不一樣了,通過管理提升、智能制造改造,產業拓展空間極大,盧齊榮又看到了上市的機會。
中國制造業很多行業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提高,有利于產業長遠健康發展。但靠什么來引發產業格局的變化?以前,格蘭仕的做法是規模加“價格屠夫”,現在的做法是由管理提升、智能制造所引發的產業變化。如果企業能夠上市,產業生態能夠重新打造,加上資本要素,企業發展就有很多新的空間。
中國制造業從貼牌制造、規模效應、自成體系到產業生態逐步形成,中國新制造正在慢慢展開全貌。孫中山說過:“凡百事業,收效愈速,利益愈??;收效愈遲,利益愈大。”
一家科技企業的逆襲
位于廣州黃埔區的廣州漢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漢源”),是一家從事焊接材料生產的企業。釬焊,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材料鏈接方法,在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和中國早期均有使用,是用低于焊件熔點的釬料和焊件同時加熱到釬料熔化溫度后,利用液態釬料填充固態工件的縫隙使金屬連接的焊接方法。釬焊所用的填充金屬稱為釬料,即常說的焊料。
焊接釬料的錫基合金是電子組裝不可或缺的材料,隨著中國電子行業迅速發展,焊接材料有了發展空間。漢源董事長陳明漢曾是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正是抓住這個機會,研發PCBA焊料,迅速占領市場,帶領公司成為中國電子行業焊接材料的領先企業。
然而,盡管漢源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擁有行業內很多頭部客戶,但隨著技術的擴散及行業競爭加劇,企業毛利率逐年下降。
于是漢源選擇了一條非常艱難的科研道路,研究用于功率半導體模組、高端通信設備、LED產品、SMT組裝等場合的焊接新材料、涂覆型焊料。這是一種表面涂覆助焊劑的預成型焊片,所涂覆的助焊劑可選不同類型、不同活性等級、不同含量,可用于不同的金屬化表面及焊接工藝。
但實際上的困難并非僅是技術攻關。新品研發出來后,包括華為在內的很多企業,僅是把漢源列為“備胎”企業。哪怕中美貿易摩擦后,漢源的備胎地位也沒有及時得到“轉正”,只是從第二“備胎”提升為第一“備胎”。
陳明漢說,華為的邏輯很簡單,焊接材料成本對于一個通信設備而言微乎其微,企業犯不著為了省一丁點的成本而冒風險。而且,通信行業發展迅速,技術變化快,客戶會經常性地碰到很多技術場景。漢源可能有一些產品不錯,但畢竟技術積淀不夠,對于新的技術要求,研發響應速度就會慢。這是大公司不愿意跟小企業合作的原因之一。
陳明漢常說,沒有中美貿易摩擦,就沒有今天的漢源。華為都不愿意冒替代進口的風險,國企其實也不愿意。但在中美技術博弈的背景下,很多大企業所承擔的制造業創新中心給漢源提供了機會。
現在,漢源的焊接新材料已廣泛應用于高鐵、5G通訊基站、新能源汽車、芯片封裝、航天軍工等領域。企業如今是諸多國際通信設備制造商的全球合格供應商,是中車的供應商,成為第三代半導體的新材料公司。
在陳明漢看來,技術是一回事,國家的政策、鼓勵方向與采購支持,是高技術企業獲得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基礎。他認為,中國制造業產業體系非常完善,但越到高精尖的技術,越是為美日所壟斷。沒有客觀上的中美貿易摩擦,沒有主觀上中國人自力更生的精神與政策支持,突破很難。
對于未來,陳明漢信心滿滿。他趁著企業有新的發展空間,加速企業的股權激勵政策,現在員工也有了新狀態。同時,既然已經靠一個產品進入大企業的供應鏈,在技術產品的多元化方面也可以下力氣。
陳明漢說,公司現在正準備成立產業研究院。如果企業能夠上市,有資本加持,企業的技術板凳會更加深厚,漢源對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技術儲備會更加豐富。在中國市場崛起的背景下,漢源希望成為世界級的隱形冠軍企業。
企業發展既要厚積薄發,也需要機遇。但愿中國的大企業們,能給中國中小企業們更多機會。中國的中小制造業企業,給點陽光,它就燦爛。
一家創業公司的突破
廣州大象超薄路面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大象路面”)規模不大,是一家技術型企業,只有幾十位員工。但這家公司想做“天大”的生意——薄層瀝青路面技術及材料的研發和生產。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陸續引進了道路建設的改性瀝青技術。因其抗高溫、降低噪聲、延長公路使用壽命、降低路面維護費用、提高道路施工速度以及提高行車安全等方面的優勢,該技術迅速占領國內的道路系統。當時,大部分改性瀝青品牌是外國品牌。由于瀝青屬于石油業的副產品,很多瀝青品牌公司也都是巨無霸的石化企業。
大象路面的創始人李大為,研究生畢業后就來到廣州,一開始在體制內的公路系統從事技術工作。他發現了一種可以改變瀝青行業格局的新技術,就是在瀝青中加一種添加劑,使到現場作業的瀝青可以改性,不用專門建設瀝青攪拌站,從而省去大量的基站建設費用和運輸費用,大大提高改性瀝青施工的效率。
2012年,李大為辭去公職,注冊公司,組建隊伍,投入研發。2015年,他抓住廣州市環城高速公路的水泥橋面實施“白改黑”工程,將水泥橋面改為瀝青橋面的契機,帶領大象路面迅速崛起。
水泥路“白改黑”當時有三個選擇。一是在水泥公路上刷一種特殊材料制成的黑色油漆。這種方式簡單、便捷,成本低,但存在質量問題。二是在路面開挖后重鋪。這種方式簡單明了、整齊劃一,但刨掉、重建費用巨大,施工周期長。大象路面的方案是在原有路面上直接鋪設高性能瀝青,形成薄層罩面。薄層罩面的核心技術就是改性瀝青新材料,這是國際巨頭、大公司尚未涉及的一個領域。
大象路面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軟化點大于100℃的高粘特種改性瀝青,屬行業領先技術。當時,甲方要大象路面承諾公路質量在三年以上,而公司承諾的是五年,實際上其使用壽命遠遠超過五年。項目的成功實施,讓大象路面在行業內一炮而紅,廣東省內的項目絡繹不絕。
更重要的是,經此一戰,大象路面開始走出廣東,走向全國。但在走向全國市場的同時,大象路面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個技術公司的市場思維。
上海大學的劉寅斌教授在《商業評論》發表大象路面的案例時就在思考,大象可以成為一家類似于華為的技術公司。中國市場規模夠大,技術領先,應該可以容納一家巨無霸的企業。
但我們跟李大為探討發現,大象路面很難有一個機會。華為的本質還是經營,而非技術,一切圍繞經營是華為的出發點與歸宿點。任正非作為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對企業很多思考都是非常本質的。抓不住經營本質的企業家,就會走偏。
大象路面還真是一家技術公司。它不僅在薄層罩面的技術發展上獨樹一幟,并且還擴展研發現在的施工設備,逐步改進配方。同時,它還在儲備更多技術:一是路面廢舊石料的重復利用;二是瀝青的冷拌冷鋪技術,傳統瀝青作業需要加熱,容易污染空氣,對施工作業人員造成勞動傷害;三是研發取代傳統石料的新型材料,在廢料利用的基礎上研發環保新型材料。
李大為覺得,大象路面擁有一個好賽道。他認為高速公路在今后十年內會逐步發展為“非開挖式”路面,功能以恢復為主。預防性養護方式,其中超薄罩面方式占約80%。按照養護里程8%計算,每年約22億平方米,薄層約17億平方米,經濟總量約1000億元。加上城市道路、國省縣鄉道的改造需要,每年估計有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未來15年總值約40000億元的需求。
很多省的交通部門非常重視大象路面的技術,也要求公司落戶當地,并游說會全力支持公司在當地的發展。而在李大為看來,他就是一個技術人員,大象路面就是一家技術公司,如何跟政府、國企、施工單位打交道,這是他最頭痛的問題。
一家制造業企業的嬗變
郭振發是一位非常有創新精神,喜歡喝“頭啖湯”的企業家。有一次他網購空調,在與上門安裝的師傅交流中突然得到啟示:如何獲得用戶體驗,體現客戶價值將是企業重要的競爭力。他一直希望,有一天,把自己的企業變成制造服務業,給客戶帶來全新體驗。
于是,他開始了他的工業互聯網夢、企業數字化夢。2015年提到互聯網,大家可能會想到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和工業大數據更多只是些概念。哪怕愿意為這個概念買單,實際上,郭振發也找不到花錢的團隊。當時的佛山、三水找不到這種人才,他便跑到深圳成立了一家工業互聯網公司。
郭振發創辦的企業廣東葆德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葆德”),是一家從事工業空氣壓縮機生產的制造企業。他發現葆德空氣壓縮機的售后服務資源非常浪費,工作量不多,但要養很多人。同時他還發現,工廠里面常用的叉車、變頻器的安裝、保養、維修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為此,他開發了一款叫“工業幫手”的APP軟件,號稱“工業滴滴”。軟件其實就是一個工廠設備安裝工人的共享平臺,高峰時注冊的維修工有一萬多人。
互聯網企業燒錢多是燒投資人的錢,但郭振發在互聯網燒的可是自己的真金白銀。2015年葆德的銷售額也就幾千萬遠,但成立在深圳的互聯網公司一年的費用就花了一千萬元,幾年下來就是幾千萬元。但郭振發一直堅持他的觀點,沒有互聯網的“工業幫手”,他就沒有互聯網的思維,緊跟時代、緊跟趨勢的學習與投入都是值得的。
早年,葆德推出了首個空壓機行業的線上工廠“葆德云”,后迭代為“星云銷”。“星云銷”主要是圍繞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端去解決產品的用戶使用場景問題。用戶可在線上購買,VR遠程實時查看產品生產進度。當空壓機到達用戶工廠,用戶可在手機端進行呼叫附近門店進行安裝。同時,客戶發現設備出現故障,手機掃碼或者在微信“葆德云”上點擊“服務報修”,錄入信息、拍照發送,維修需求會被推薦到負責這道工序的維修人員手機上。維保師傅會提前準備好物料后再去現場。
同時,葆德還開發了數字化智能空壓站,基于物聯網和AI的智慧氣站解決方案,通過對空壓站現場數據采集,準確無誤計算分析出空壓站及各臺機組。通過其氣電比、耗電量等運營關鍵數據,可實現中控PC大屏及手機端實時能耗監管、自動抄表、遠程管理等操作。這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大幅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和報表實時性,減少耗電量,延長空壓機的設備壽命,為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科學節能實現保障。
如今,數字化已經成為葆德新的競爭力。從總體效果看,其節能率可以達30%左右。而從企業業績看,今年來,單互聯網服務產品銷售已增加兩倍,達到四千多萬元,增長遠比實體產品快速。
郭振發認為,中國制造以前跟外國產品比價格,后來是性價比。數字化時代,企業必須全力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全價值鏈營銷、制造及服務體系。企業必須由從關注技術產品向關注用戶價值轉型,需要建立新的服務能力,從賣產品到賣服務,賣基于互聯網、數字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優質的服務會為企業帶來更好的信譽和口碑,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因此,企業的服務業務可以逐漸從成本中心轉為利潤中心,在為客戶提供快速優質服務的同時,可根據客戶問題和痛點,充分挖掘客戶新的需求,引導二次或多次復購。
今天的葆德工業互聯網,已成為佛山制造業企業的一張名片,2021年被評為佛山市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獲政府獎勵1000萬元。
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的再造,一家老科技企業的逆襲,一家新型技術企業的突破,一家制造業數字化發展的探索。筆者最近在走訪“2022年專精特新企業融資上市培育班”(注:筆者所在單位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正在開展的培育服務)的學員企業時,對這四家企業所展現出來的潛能感到特別震撼。它們的蛻變與創新,正是廣東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廣東的中小制造業企業,生生不息,不斷創新、不斷前進,體現了廣東制造業、廣東經濟發展巨大的韌性與底蘊。筆者作為一個微觀經濟的觀察者,看到了風起青萍之末的變化,正在這些珠三角的中小企業的星星之火中,醞釀一場產業的大變局。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