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記者 陳白 就業優先,成為了二十大報告中備受矚目的關鍵詞。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此外,報告還進一步提到,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二十大報告為何把就業提至優先位置?未來就業優先政策如何提質加力、落細落地?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戰略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涂永前看來,盡管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強調就業優先,但這一戰略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足以證明,“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優先也正在成為我們應對經濟轉型升級壓力的底盤所在。
從創業到就業
就業優先正在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
2020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黨中央把就業擺在“六穩”工作、“六保”任務首位,以更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各地區、各部門形成合力,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做到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
涂永前認為,創業是就業之源,對于穩定和擴大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正因此,我們需要以創業促就業,穩住基本盤、擴容蓄水池。要強化創業帶動就業,也就進一步需要持續優化創業環境,給企業以更多的生長空間。
除此之外,涂永前稱,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向數字化邁進,必須看到的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提高,“如何彌合就業中的數字鴻溝也十分重要。”
涂永前認為,未來在公共服務上需要用人單位和公共服務機構攜手搭建好職業培訓平臺,開展常態化、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持續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培育一大批滿足新型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特別是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的培訓課程,提高勞動者的數字素養和操作技能,引導他們優先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崗位就業,“我們現在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也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這也引導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職業教育、大中專教育。究竟什么樣的教育體系,能夠讓企業獲得所需要的人才。”涂永前說。
靈活就業補齊短板
最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各種靈活就業模式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按照人社部此前公布的數據,我國靈活就業人員約為2億人。
針對這一新的就業形勢,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涂永前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平臺經濟的出現,未來傳統工廠的工人數量會越來越少,大量的就業機會將轉向平臺,平臺為供需雙方提供信息服務,這將是未來全球的大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靈活就業人員的數量,在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大。
目前,在靈活就業領域中,農民工占據主要部分。他們普遍存在職業技能普遍偏低、文化程度不高的問題。而當他們在遭遇意外傷害時,很難獲得社保的支持。涂永前認為,這就需要人社部門及平臺企業研究如何保障這部分勞動者的職業傷害風險。“有些平臺企業也正在選擇購買商業保險的方式。但是由于靈活就業群體的方向多樣,遭遇的風險也不一樣。如何讓他們的風險降到最低,是我們政府要做的事情。”
他指出,靈活用工的各種形式對全日制用工形式的勞動法制產生了沖擊和挑戰,傳統的勞動法體系應該進行制度重構:擴大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對各類靈活用工形式分類規制;對勞動法中的強制性規范和自治性規范進行合理配置;進一步優化勞動法三層調整模式;重構勞動法與民法的功能分工。“未來應當對于靈活就業給予更多的制度供給,讓更多的人在靈活就業的過程中獲得學歷提升、職業技能提升,進而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