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

          訓讀起源:漢文文化圈的形成

          潘鈞2022-10-24 12:36

          潘鈞/

          最近讀了日本學者金文京的著作《漢文與東亞世界》。掩卷而思,深為作者廣闊的視野、超越時空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學養學識所折服。作者金文京為韓籍學者,1952年生于東京,畢業于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文學。著有《三國志的世界》《三國演義的世界》等。2011年11月,他憑此書榮獲了第9屆角川財團學藝獎。全書篇幅不大,但作者在書中闡發了不少新的觀點,如關于漢文訓讀的起源及思想背景、訓讀符號之由來以及訓讀有可能傳自古代新羅等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其中,最讓筆者著迷的莫過于作者鮮明地提出了“漢文文化圈”的觀點。

          隨著全球化的加快以及東亞各國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研究視野不斷拓寬,很多跨地區跨領域問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學術界漸顯重新審視訓讀作用的動向,出版了不少值得關注的著作。

          在日語里,訓讀是以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出漢字,與該漢字本身的字音(吳音、漢音、唐音等)有很大的不同。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則稱為音讀。作者對訓讀的起源及訓讀的歷史變遷等問題做了較為詳細的梳理和闡述。

          作者提出訓讀產生的思想基礎來自于漢譯佛經。古代中土從梵語譯經,接受佛教且很快廣為傳播的古代日本人自認為梵和同一,故模仿中土漢語譯經的方法移譯漢文佛經。熟讀佛經的僧人對由梵文譯成漢文的原理及過程了然于心,恐怕由此得到將漢文譯成日語的某種啟示,遂最終發明了訓讀。具體說,日本人從漢譯佛經的過程、即從“回文”——按照漢語語序重新排列單詞的方法中得到啟發。如梵語中是賓語加動詞的語序,到了漢譯佛經中需顛倒順序,改為賓語接動詞。日本人通過訓讀,又使其還原回去,這就等于還梵語之本來面目。所謂梵和同一是指古代日本人認為梵語和日語十分相似。為保真佛經原義,需最大限度保留漢語文本中的漢字,遂借鑒“回文”的方法發明了訓讀。

          漢文與東亞世界

          《漢文與東亞世界》
          [韓] 金文京 /著
          新經典·琥珀 /上海三聯書店
          2022年10月

          訓讀與漢譯佛經的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還表現在訓點的由來上,如標示語序的符號其來源存在若干可能性,其中包括陀羅尼數字,另有源自南北朝時期作為佛經注釋法的“科文”。

          接下來,作者將訓讀的歷史變遷分為草創期(奈良末期到平安中期)、完成期(平安中期到院政時期)、新展開期(鐮倉時代到近代)、明治以后這4個時期。所謂新展開期是指,時至鐮倉時代產生了新的訓讀方式。這個時期五山禪僧發揮了很大作用。日本第一個講解朱子學最重要著作《四書集注》的是五山學僧歧陽方秀,桂庵玄樹在歧陽點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訂,之后的文之玄昌最終加以完成,即形成了所謂的文之點,奠定了江戶時代四書訓讀的基礎。

          另一方面,出現了如桂庵提出的倡導音讀即直讀漢文的聲音。背景有二:當時很多僧人到過中國,如桂庵本人就曾赴明留學,他們注意到此前不讀的置字即助辭字的價值。另外一個原因與朱子學的世界觀有關。朱子學強調要逐字理解經典中每一字每一句的真意,準確把握圣人的教誨。至近世,林羅山發明了以其法號命名的道春點,貫穿整個江戶時代,受到廣泛應用。伊藤東涯在《作文真訣》中重新提出了直讀論,希望借此來幫助日本人提高漢文寫作水平。在主張直讀方面態度最為激進的是荻生徂徠。他認為應廢除訓讀,用中國本土的語音音讀(《訓譯示蒙》《譯文荃蹄》)。徂徠的弟子太宰春臺在《倭讀要領》中同樣指出訓讀的種種弊端,但也坦承難以廢除。江戶末期出現了可謂最忠實漢文原文的訓點,即由佐藤一齋發明的一齋點。其特點是不僅助辭全部要讀,而且漢字盡量用音讀形式讀,而不是訓讀。一齋點從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大為流行,促進了日本人漢文水平的提高,給當時漢文訓讀體文章帶來了很大影響。漢文訓讀在明治時期被應用于日本人的英語教學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這時候也有人提出直讀論,如漢學家重野安繹和稍后的青木正兒、倉石武四郎等人,但與之前桂庵、徂徠等人主張直讀論的目的或背景已很不相同了。

          古代朝鮮半島也曾經存在訓讀,其方式有“口訣”和“吏吐”兩種,先直讀后譯成朝鮮語予以解釋的則叫“諺解”。作者認為,朝鮮半島新羅的訓讀恐怕對日本訓讀有很大的影響。理由很多,其一是新羅較之日本,接受佛教在先;第二,很多新羅僧人訪印求法,還有不少僧人參與過譯經,對梵語及漢譯佛經的情況較之日本人有更詳細、深入的了解。第三,新羅佛教以華嚴宗最盛,日本最早的漢文訓讀也見于對華嚴宗經典的訓讀。新羅人薛聰被認為是訓讀的開創者。其父是新羅華嚴宗名僧元曉,元曉的著作曾給奈良時代的日本帶來了很深的影響。其子薛仲業到過日本,與淡海三船有過交往,因此完全有可能將訓讀傳入日本。據考,曾有很多新羅僧人參與了作為華嚴宗大本山的東大寺的建造和??狈鸾浌ぷ?,訓讀恐怕就是產生于??狈鸾浀默F場。能夠確切證明新羅訓讀與日本訓讀存在直接關聯的材料目前還很有限,但從現存于世的高麗版《舊譯仁王經》看,發軔于新羅的訓讀至高麗王朝時代已趨成熟,并與日本訓讀有頗多相似之處。本書的緣起就是作者曾到過韓國海印寺,目睹了僧人訓讀佛經的情景,遂猜測日本的漢文訓讀來自半島。

          由此疑問出發,作者后來了解到其他地區也有過類似現象,遂著文「東アジアの訓読現象」。本書就是作者在此基礎之上做進一步考察的成果;第四,現代朝鮮語直接繼承了新羅語,而新羅語與日語語法上最接近。其中,最大的理由恐怕是第二個。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了多達8名的新羅僧赴印求法。旅唐新羅僧人圓測曾親耳聆聽過玄奘說法,參與譯經。再如,新羅僧人慧超一人就身兼求法僧和譯經僧兩個身份,有少年入唐、不久海路赴印求法、歸唐后參與譯經的完滿經歷。其用漢文體所著《往五天竺國傳》帶有明顯的新羅語痕跡,抑或代表了當時新羅漢文的一般狀態。均如是高麗初期地位相當于華嚴宗第一人的僧人?,F仍可看到均如留下的訓讀佛經的痕跡。從《均如傳》中翰林學士崔行歸為均如所作“鄉歌”寫下的序文中可以看出,當時包括崔行歸、均如在內的半島人的頭腦中也存在過類似于梵和同一的梵朝相通的思想。

          進入李氏朝鮮時代后,世宗大王在1443年頒布了訓民正音,制定了純表音的民族文字諺文,并開始普及,訓讀逐漸消亡,代之以采用音讀與翻譯相結合的方式,即創造了所謂諺解的方式。“諺”就是方言的意思。在當時,較之中國正規漢文,用(翻譯過來的)朝鮮語(諺文夾雜漢字書寫)解釋漢文就屬于諺解。在如今的韓國,訓讀雖已不存,但作為活化石,《千字文》的傳統讀法仍保留了類似古代日本「文選読み」的訓讀痕跡。

          金文京認為,在古代東亞地區廣泛存在著以訓讀為紐帶的文化圈。不僅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在中原王朝周邊即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很多少數民族政權所轄區域內也有訓讀,如建立遼的契丹人、建立高昌國的回鶻人等。作者甚至認為,在中原王朝區域內部也存在著訓讀。但這里的訓讀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訓讀了,似可看作是廣義上的訓讀。

          在本書的第三章里,作者拓寬了漢文的范圍,指出六朝漢譯佛經促生了一種新的漢文文體,即佛教漢文文體。此外,還出現不少與規范漢文有別的文體,即作者所謂的“變體漢文”。朝鮮半島的“吏吐文”就是變體漢文,元代貫云石的《孝經直解》以及高麗時代編纂的《老乞大》等也都是。吏吐文來自于中國吏文,初期是按照朝鮮語語序以訓讀漢字的形式書寫,類似于變體漢文。后改為按照漢文語序音讀、在短語或單詞之間插入漢字以表示上下關系,也就是前述“口訣”形式。插入的助辭稱作“口訣字”,也叫“吐”(“讀”之訛)。

          作者指出,在日本最典型的變體漢文是所謂的候文。在現代日本社會語境中,漢文似乎是指正規的漢文,但事實上存在各種水準或曰樣態的漢文等。候文為書信范例,起源于往來物,更確切地說來源于中國的尺牘文,后成為實用文的典型,在近世廣泛使用,甚至成為僅次于漢文的一種文體,還用于外交文書等正式場合。福澤諭吉曾吩咐塾生多寫書信,即要求多練候文。因此,漢文對明治以后的影響不局限在正規漢文上,還表現在普通大眾耳熟能詳的候文上。

          縱觀全書,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有兩點。第一,作者將訓讀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放到具體的時代背景大舞臺上去審視描述,例如有佛教傳入、國風文化、佛教和神道的相克、朱子學的導入和展開以及接受西方文明前的思想文化史等方面內容的敘述。且4個時期的劃分正好與古代律令國家、攝關政治(院政期)、武家執權期和近代吻合。這樣使得歷史的描述更具理據性,所承載的內容也更為立體與豐厚;第二,從漢文文化圈(訓讀文化圈)的大視角出發對訓讀現象展開分析,格局大,視野寬廣。正如本書為我們所展示的那樣,在古代東亞地區存在漢文文化圈。如果說漢文(特別是變體漢文類)還不十分典型、不大容易受到矚目的話,那么古代日朝越及我國歷史上的渤海國、契丹等政權下的文人們熱衷創作漢詩的盛況就能充分展示這一點,更毋庸說近代文人或外交使臣們流行用筆談溝通或互贈漢詩酬答之現象則更能充分折射出這一大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今天,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英語已成為東亞乃至世界的主要交流媒介。對百年前東亞地區曾經共有的漢文文化的認識日漸模糊和被淡忘。作者在后記中認為,現在正應擺脫一國史觀的束縛,對過去這一地區曾經共有的漢字漢文所發揮的作用以及異同點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以為東亞各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個方向標。

          總之,全書結構宏大,立意高遠,行文流暢,提出了不少新觀點。作者高屋建瓴,以人們習焉不察但卻帶有種種謎團的漢文訓讀的由來及歷史變遷為題,深入淺出,旁征博引,特別是以訓讀為經緯,運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大手筆地描繪了漢文文化圈的形成與概貌,不啻帶讀者做了一次有關東亞歷史文化的巡禮。作者將如此豐厚的內容納入一冊小書里,讀起來輕松卻又引人入勝,做到這一點委實不易,這恐怕也是該書獲獎的一個重要理由吧。真誠希望盡快讀到作者的下一部著作。

          (作者系北京大學日語系教授,本文首發《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第3輯)》,有刪節。)

          五月天丁香人在线视频
              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