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當經典詩歌與電影邂逅

          Laura藝術筆記2022-10-26 12:23

          當詩歌邂逅了電影,詩歌通過語言文字所形成的內部意義空間,與影像所呈現的具象世界形成了兩種相互獨立的“聲部”。它們按照各自的藝術規律運行,卻又能彼此銜接形成"對話"——就像巴洛克的復調音樂那樣,共同推動電影的意義生成與敘事發展。

          電影中詩歌的表現方式一般也是以語言文字為主,通過影片中人物獨白或旁白的形式誦讀。但是,這些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詩歌在電影中并不能孤立存在,必須通過互文、間離與陌生化等手段與影像畫面結合,形成詩歌蒙太奇段落,才能成為電影的組成部分。這種詩歌與影像作品的主題、情節、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互文性”關系,也是對影像文本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新的文本不僅包含了詩人的情感,也承載了歷史的解讀。

          詩歌原本漂浮的意象被重新演繹為生動而連貫的畫面——通過影像呈現的詩歌將個人的審美想象具象化。陌生化的視聽語言重新構建了詩歌本體,這種表達常常與觀眾的既定視野迥異,是詩歌與光影碰撞所帶來的“新鮮地帶”。光影藝術的畫面和聲音元素挖掘并重塑了詩歌之美,而詩歌中所蘊含的那些永恒主題——愛、時間、生命和死亡,以及詩歌這種傳統精英藝術的趣味,則賦予影像畫面更多的歷史、文化沉淀,極大豐厚了電影的內涵。


           NO.1 

          《星際穿越》/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迸發出閃電,他們

          也并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后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么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過翱翔的太陽,

          懂得,但為時太晚,他們使太陽在途中悲傷,

          也并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嚴肅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視覺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樣閃耀歡欣,

          怒斥,恕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親。在那悲哀的高處。

          現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星際穿越》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一部有關太空探險的科幻片。

          影片以慘淡開始。在沙塵暴的蹂躪中,人們無計可施,步步后退——更可怕的是,人類因此放棄了野心與夢想,不再仰望星空。在家務農的庫珀是位前NASA宇航員,他在女兒墨菲的書房發現了奇怪的重力場現象,進而得知在某個未知區域內,前NASA成員仍在秘密進行一項拯救人類的計劃。在布萊德博士的勸說下,庫珀忍痛揮別女兒,和其他三名專家,包括教授的女兒艾米莉亞一起,搭乘宇宙飛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居住希望的三顆星球考察。

          諾蘭把他的太空夢,他對20世紀6、70年代宇宙探索黃金時代的回憶,以及他對人類進取精神的由衷敬意,轉換成令人贊嘆的視覺語言——讓我們跟隨影片主人公一起,穿越遙遠的星系銀河,窺見未知星球和黑洞的神秘壯觀。影片中并沒有光怪陸離的外星生物、邪惡的反派或炫目的空戰,有的只是最真切的追求、最艱難的抉擇和最現實的挑戰。

          ▲《星際穿越》/ 狄蘭·托馬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片中布萊德博士反復念及的詩句:"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引自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 1914-1953)的作品《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狄蘭是繼W.H.奧登之后英國又一位重要詩人。他的詩作粗獷激越,意象密集,充滿原始的生命力。不同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詩壇的理性詩風,在傳承"關注"和"表現"自然這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同時,狄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生、死"一向是狄蘭詩歌的核心主題?!恫灰獪睾偷刈哌M那個良夜》是狄蘭的代表作,寫于1951年。詩中的“良夜”(that good night)和“光的消逝”(the dying of the light)都隱喻著死亡。詩人對個體生命即將終結的痛斥與怒吼,無疑就是對死亡正面地挑戰,狄蘭用這首詩鼓勵當時病重的父親。夜晚與白晝、黑暗與光明、溫和與狂怒、死亡與生命,詩人通過排比與重迭的交替,層層鋪陳,喚起父親戰勝死神的斗志。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中,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得到凈化與升華。可以說,狄蘭寫死亡,旨在"征服",對死亡的蔑視就是對生命的頌揚。整首詩氣韻鏗鏘,格調激揚,具有濃郁的現代性和雄辯的悲壯之美。

          而克里斯托弗·諾蘭賦予這首詩新的含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當載著人類生存希望的飛船飛向太空,當布萊德博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不愿對命運繳械投降......“良夜”,既是對白晝的告別,也是對未知黑暗的迎接 ; "怒斥",既是言詩明志,也是對探險者、困頓者的激勵。地球彼時,已經邁入暮年——我們怒斥死亡,怒斥飛逝的光陰,怒斥這玄妙的宇宙。這不是某一個人的臨終怒吼,而是為整個人類和星球的命運所迸發的不屈之聲。

          人類的不甘與進取,意志與熱望,永無止息。



           NO.2 

          《理智與情感》/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16

          愛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盡頭


          我絕不承認兩顆真心的結合

          會有任何障礙;愛算不得真愛,

          若是一看見人家改變便轉舵,

          或者一看見人家轉彎便離開。

          哦,決不!愛是亙古長明的塔燈,

          它定睛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

          愛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顆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卻無窮。

          愛不受時光的播弄,盡管紅顏

          和皓齒難免遭受時光的毒手;

          愛并不因瞬息的改變而改變,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盡頭。

          我這話若說錯,并被證明不確,

          就算我沒寫詩,也沒人真愛過


          起源于中世紀意大利的十四行詩在16世紀時傳入英國,經過改良與創新,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形式。英國有三位著名的十四行詩詩人,菲利普·錫德尼(Philip Sidney)、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和威廉·莎士比亞。其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不論從格式還是韻律上來說,皆為英體十四行詩之最。從詩歌的結構上來看,英體十四行詩為4-4-4-2結構,即由三個四行組(quatrain)和一個對句(couplet)組成,莎士比亞體(Shakespearean)的韻腳為abab—cdcd—efef—gg。這種詩歌的形式,不僅容易形成一種向前推進的辯論體,適于英國人理性的發揮,同時,不同段落使用不同的韻腳,也利于表現出英語豐富的韻律及節奏。

          莎士比亞的這首愛情哲理詩,語言樸素,意象壯闊。第一個四行從正反兩面引入詩人的愛情觀:真愛不會受到任何阻礙,朝秦暮楚的愛情并非真愛 ; 第二個四行通過比喻來突出真愛的形象 ; 第三個四行強化真愛能對抗時間的腐蝕 ; 最后兩行既是全詩的點晴之筆,又自成一聯警句格言。

          “Love’s not Time’s fool” 真愛不為時間愚弄。莎士比亞借這首詩表達的是對愛的信仰:唯有愛可以征服時間。

          李安執導的影片《理智與情感》,改編自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曾這樣評價簡·奧斯汀 : "奧斯汀遠比她表面上看來的那樣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她激發讀者去填補語言之外的內容。她提供給讀者的看似瑣屑,但其中的內涵卻足以拓展讀者的思維,賦予讀者以各種生活場景的永恒形式。"

          無論從情節的推動、情境的渲染還是人物情緒的刻畫,莎士比亞的這首十四行詩出現在影片中,都可以說是應景、自然,恰如其分?,旣惏埠屯灞鹊囊灰婄娗樵从谝粓霰╋L雨。后來威洛比變心離去,瑪麗安獨自一人在山坡上遠眺威洛比的莊園——又是一場暴風雨來襲,瑪麗安因此身染重疾,命懸一線。暴風雨不僅是故事發生的重要契機,也意味著人物命運的重大轉折。詩歌內容影射著兩人暴風雨般驟至的情感,也暗示了它的短暫、不牢靠。

          與威洛比疾風驟雨般的情感相比,布蘭登上校內斂含蓄卻堅定不移的情感無疑更令人動容。導演顯然想要借助莎翁的詩歌表達這樣一種信念:真正的愛情可以經得住暴風雨的考驗以及時間的磨礪。上校的不離不棄、埃莉諾對愛德華的理解與寬容都是有力的證明。

          “一個人總是不知不覺就熟悉莎士比亞了?!焙啞W斯汀曾借她的書中人物之口道出莎士比亞在當時的普及性,“他的作品就好像英國憲法的一部分,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莎士比亞,他筆下的那些著名段落被每個人引用,我們翻開的一半書中都有莎士比亞的句子,我們談論莎士比亞,用他的比喻,按照他的方式描述事物?!?/p>

          幾個世紀之后,莎士比亞仍是“我們”的同代人。他的永恒性在于他的適時性,無論是詩歌還是戲劇,所展現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性本質——這才是經典永流傳的奧秘。


           NO.3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 葬禮藍調

          葬禮藍調


          停止所有的時鐘,切斷電話,

          給狗丟一根帶肉的骨頭,讓它別叫,

          讓鋼琴靜下來,還有鼓,

          抬出靈柩,讓哀悼者前來。


          讓飛機在頭頂盤旋哀鳴,

          草草在天空寫下:他死了。

          把黑紗系在鴿子的脖頸,

          讓交警戴上黑色的棉線手套。


          他曾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東、我的西,

          是我的工作日和我的星期天,

          是我的月亮、我的午夜、我的談話、我的歌,

          我以為愛可以永遠,但我錯了。


          不再需要星星了,把它們都摘掉吧,

          包起月亮,拆掉太陽,

          倒掉大海,掃清森林,

          因為現在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編劇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后來說,是自己參加婚禮的經歷啟發、誕生了這部作品——當時他意識到,自己在11年里竟然參加了65場婚禮。

          輕松歡樂的婚禮VS悼念哀傷的葬禮,當人生最重要的兩個場景戲劇般地相遇,英式幽默、詼諧與沖突在迷人的鄉村畫卷上徐徐展開。休·格蘭特扮演的查爾斯雖是婚禮上的???,卻奉行單身主義,對婚姻一直持懷疑和抗拒態度。擔任伴郎的他在一場鄉村婚禮上與美國姑娘凱利相遇,并對她一見鐘情。

          “如果兩個人沒有話說了,那么他們還可以做什么?他們可以結婚,這樣他們又會有話題?!逼卸鄨霾煌x的婚禮——那種不是以強烈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是揭示也是諷刺。查爾斯對"愛情—婚姻"關系不斷變化的認知,也促使觀眾對現實中婚姻觀念的審視與反思。

          W.H.奧登的詩歌《葬禮藍調》出現在影片中的葬禮場景。馬修和蓋瑞夫是一對相戀多年的同性愛人。作為同性戀人,當時的社會不可能允許他們舉辦一場屬于自己的婚禮。蓋瑞夫意外離世,馬修以朋友、伴侶的身份參加他的葬禮,并以這首《葬禮藍調》致辭,緬懷他們共度的美好時光——全片唯一的葬禮,倒是建立在真愛基礎之上、真正意義上的"婚禮"。

          "停止所有的時鐘,切斷電話/給狗丟一根帶肉的骨頭,讓它別叫",詩歌第一節中很多象征個人與外界進行日常交流的途徑,都被消了音,只有低沉的鼓聲伴隨靈樞和哀悼者的出場。第二節中出現了敘述者所能容忍的另一個聲音:飛機的盤旋哀鳴,他要借助這種低鳴向外界傳遞出悲傷的訊息,他還要讓周圍的一切都回應他的悲傷。第三節通過方位名詞和時間概念,痛失所愛的傷痛呼之欲出......《葬禮藍調》的魅力還體現在匠心獨運的句式上 : 整齊的祈使句和排比句式,聲勢浩蕩,氣勢磅礴,與敘述者的悲情相互滲透,真切的情感在個人和外部空間循環流淌。

          "他曾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東、我的西/是我的工作日和我的星期天/是我的月亮、我的午夜、我的談話、我的歌",馬修深情的告別令人動容,這又何嘗不是菲菲(Fiona)的內心獨白 ? 自見到查爾斯的第一眼起,菲菲就喜歡上了他。在一次婚宴上,她對鄰座說 : "我早已有了意中人,只是他還沒有愛上我。在我不愛他之前,沒有人會有機會。"作為最熟悉、了解查爾斯的好友,菲菲有她的無奈與失落,更有她的守候與堅強......我想,寫劇本的人,一定也對她心生敬意,所以,才會賦予她這樣優雅灑脫的舉止,這樣從容大度的胸懷。

          "我以為愛可以永遠/但我錯了"。有時候,愛的失卻,才會讓人明白真愛曾經來過 ; 愛而不得,才是生活令人唏噓的本來模樣。

          可以說,一場突如其來的葬禮呈現的正是人生悲喜交加的本色。

          這部理查德·柯蒂斯修改了17稿才完成編劇的喜劇電影,當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40萬美金的小成本制作,在全球一共收獲了2億4千萬美金票房,打破英國本土電影的票房記錄。1994年可是個佳片成堆的年份,在《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這樣神作的夾擊下,《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依然拿到了國際上一個又一個大獎,次年還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

          伴隨著電影的熱映,奧登的作品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收錄了"葬禮藍調"的詩集《告訴我愛的真相》,在電影上映后的銷量達到25萬冊,被英國學者艾比·加林頓(Abbie Garrington)稱為“也許是奧登最著名的作品”。

          1999年BBC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葬禮藍調》位列英國最受歡迎的現代詩歌前五名。

          熊琦/文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Laura藝術筆記】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五月天丁香人在线视频
              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