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吉·古根海姆與波洛克在《壁畫》前的留影,1946年
1940年,在巴黎被納粹德國入侵幾天前,藝術品藏家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 1898-1979)不得不放棄在巴黎建立博物館的計劃,逃往法國南部。之后她輾轉回到了紐約,隨行帶回一大批她低價"搶購"來的歐洲一流藝術品,其中包括布拉克、蒙德里安和達利的作品。她在紐約開了一家名為"本世紀藝術"的畫廊(Art of This Century),在那里展出這些壯觀的勝利果實。這個畫廊很快就成為曼哈頓知識界和藝術團體最熱衷的聚會地點——那些大都是超現實主義者的歐洲藝術移民,還有屬于紐約學派的年輕畫家們,都在如饑似渴地尋找著新的藝術語言,以表達大蕭條、二戰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帶來的希望和焦慮并存的復雜感受。
正是在佩吉·古根海姆的畫廊里,歐洲和美國的藝術界碰撞出了火花,點燃了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新的運動。
杰克遜·波洛克《誕生》,1941年
波洛克在事業上的轉機首先得益于霍華德·普策爾(Howard Putzel)不遺余力地游說。普策爾是佩吉·古根海姆的助手,對波洛克十分狂熱,極力想要說服她為波洛克舉辦一場展覽。佩吉在藝術品位上是個十足的歐洲中心主義者,對于波洛克的作品,她很猶豫。所以,在一次青年藝術家群展的評審篩選中,當評委之一的蒙德里安駐足于波洛克的《速記形體》前并對她說 : "這是迄今為止我在美國看到的最有趣的作品,你一定得盯好這個小伙子?!迸寮獛缀跏怯殖泽@又不解。
《速記形體》并非一張抽象畫。畫面中兩個圖騰一般的人物彼此面對,他們正進行激烈的爭論,紅棕色的胳膊瘋狂地打著手勢,胳膊切入桌子的紅色邊緣和畫面的淡藍色背景。向觀者傾斜的小桌,勾勒出兩個拉長了的形象,一些難以破解的符號被隨意涂畫在畫面的最上層,像是速記,又像是數學家在黑板上留下的匆匆演算。從中可以看出畢加索的影響,以及波洛克對米羅的致敬,而明亮的色彩中也有馬蒂斯的影子??傊?,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畢加索、馬蒂斯和米羅這三位波洛克最崇拜的歐洲畫家——尚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位藝術家后來會發明滴畫法并以之成名。
在蒙德里安的提點下,佩吉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不出所料,展覽開幕后,這幅作品博得了強烈關注,"這為我們帶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發現。"《紐約客》的藝評人羅伯特?科茨(Robert Coates)這樣寫道。
幾周之內,佩吉就和波洛克簽訂了一份合同,每個月給他150美元的薪酬,不算多,但足夠讓這位年輕人辭去博物館的門衛工作了。
1912年,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出生在懷俄明州的科迪(Cody),是家里五兄弟里面最小的一個。因此,波洛克從小就備受溺愛,母親不讓他做任何雜務,也不計較他的過失,還縱容他的各種異想天開。波洛克的哥哥查爾斯很年輕的時候便立志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當查爾斯前往洛杉磯奧蒂斯藝術學院學習藝術時,波洛克和他最小的哥哥桑德也夢想著有一天可以追隨查爾斯的腳步。
1928年,16歲的波洛克從原先的高中退學,轉到洛杉磯手工藝術高中求學。然而,他在手工藝術高中學習的過程中,卻一再暴露出自己技術能力上的不足,繪畫方面尤顯笨拙——他曾兩次被學校勸退。到了1930年,他已經被降至非全日制學生,每周只上一天半的課。那時的他似乎已經走投無路了。
每當談到繪畫,波洛克都因自己天賦的匱乏而深感痛苦,而與更有天賦的同學接觸,只會讓他自慚形愧。他的小哥哥桑德曾這樣調侃道 : "如果你看過他早期的作品,你會覺得他更應該去打網球,或者當一個管道工。"然而,恰恰是這些不利條件才使成功真正值得銘記——不利條件并不一定就是缺陷,有時反倒是一種天資,一種對于一般要求而言略顯多余、格格不入的才華。
1912年,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出生在懷俄明州的科迪(Cody),是家里五兄弟里面最小的一個。因此,波洛克從小就備受溺愛,母親不讓他做任何雜務,也不計較他的過失,還縱容他的各種異想天開。波洛克的哥哥查爾斯很年輕的時候便立志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當查爾斯前往洛杉磯奧蒂斯藝術學院學習藝術時,波洛克和他最小的哥哥桑德也夢想著有一天可以追隨查爾斯的腳步。
1928年,16歲的波洛克從原先的高中退學,轉到洛杉磯手工藝術高中求學。然而,他在手工藝術高中學習的過程中,卻一再暴露出自己技術能力上的不足,繪畫方面尤顯笨拙——他曾兩次被學校勸退。到了1930年,他已經被降至非全日制學生,每周只上一天半的課。那時的他似乎已經走投無路了。
每當談到繪畫,波洛克都因自己天賦的匱乏而深感痛苦,而與更有天賦的同學接觸,只會讓他自慚形愧。他的小哥哥桑德曾這樣調侃道 : "如果你看過他早期的作品,你會覺得他更應該去打網球,或者當一個管道工。"然而,恰恰是這些不利條件才使成功真正值得銘記——不利條件并不一定就是缺陷,有時反倒是一種天資,一種對于一般要求而言略顯多余、格格不入的才華。
何塞·克萊門特·奧羅斯科《普羅米修斯》,壁畫,1930年
1930年的夏天,正值美國國家經濟動蕩、政治不安之際。波洛克有機會參觀了墨西哥壁畫家José Clemente Orozco在波莫納學院新創作的壁畫《普羅米修斯》,畫面上躍動的火焰所襯托出的英雄形象,及其所表現出的雄心壯志都令波洛克感到震撼。當年秋天,波洛克跟隨他的哥哥來到了紐約。紐約是美國當時唯一一個可以真正通過國際化的視角來審視當代藝術的城市。這座城市多樣化的人口構成、諸多的移民,使一種源自歐洲和墨西哥的現代主義運動得以傳播。當然,現代藝術也會遭到質疑,甚至是大部分人的公然反對。但是,圍繞現代主義的種種話題至少在紐約引發了關注與爭論。
未完待續。
熊琦/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