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永勤 久旱逢甘露。
在經歷10月份的逆勢暴跌后,港股11月“開門紅”,周二恒生指數大漲5.23%,以15455.27點報收,重返萬五關口,各大指數亦走出全面大漲行情。其中,中華博彩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分別錄得10.13%、7.80%的漲幅而位居前列,“元資產”風口初露崢嶸。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當日南向資金凈流入74.37億元,創4個月以來單日凈流入額新高。
廣發恒生科技QDII-ETF(513380)基金經理劉杰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充分調整后,香港恒生科技指數12個月前瞻PE已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基本面正走出低谷,利潤拐點已基本確立,收入加速漸行漸近。
港股起風,“元資產”賽道受關注
消息面上,近期港股市場暖風頻吹。10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正式發布《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11月1日,港交所宣布優化現行的現貨市場交易費結構。而前者,更是成為周二市場的核心所在。
《宣言》指出,虛擬資產在市場已經變得不可或缺:1)對環球投資者具有吸引力;2)在金融創新方面得到的認同俱增;3)進入Web3.0和元宇宙領域,帶來未來機遇。
《宣言》提到了三大試驗計劃:1)為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NFT(非同質化代幣),部分參會者將獲得限量版出席證明代幣,可使用3D掃描制作虛擬化身,日后還可優先參與其他行業活動;2)讓政府綠色債券發行代幣化,供機構投資者認購;3)從技術和法律基礎、使用情況和設計,以及推出時間表三方面,分階段探討推出“數碼港元”。
其中,“數碼港元”最受市場矚目。金管局早前曾咨詢市場,結果顯示回應者支持推出“數碼港元”,并認為“數碼港元”可提升支付效率,有助香港數碼經濟發展。
對此,《宣言》強調,“我們相信,對全球虛擬資產業界而言,‘數碼港元’的意義在于其可作為銜接法定貨幣與虛擬資產的‘骨干’和支柱,因此能穩定價格并予人信心,而有了這兩個要素,便可按不同資產類別推動更多證券型代幣發行的金融創新”。
國盛證券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港府對數碼港元的定位類似于虛擬資產界通行的、在價格上1:1錨定法定貨幣(如美元)的穩定幣(如USDT、USDC等),但“不同于這些穩定幣,數碼港元可能由港府發行”。
國盛證券同時指出,香港金管局正與人民銀行就央行數字貨幣(CBDC)展開合作,“10月31日,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線上參加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活動時表示,目前人民銀行正在與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其他貨幣當局就央行數字貨幣(CBDC)開展合作。我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數字港幣和數字人民幣的進一步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
職業投資者江振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00年科網潮后,香港的科技業長期陷入低迷的,其后雖然先后拋出“矽港”計劃、“生物谷”計劃,但均無疾而終;“現在這個《宣言》方向很明確,就是擁抱最新科技潮流元宇宙,把香港打造成‘元資產之都’;而‘數碼港元’的提出,更讓人聯想到了當年的‘數碼港’計劃,周二市場大漲的博彩和科技兩大板塊,均或多或少與‘元資產’賽道沾邊”。
而海南省區塊鏈協會副會長曹元向記者指出,所謂的“元資產”(或“元金融”)均屬于元宇宙范疇,“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數字資產”。他同時強調,雖然周二香港科技股的火爆與此有莫大關聯,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內的元宇宙和國際的元宇宙仍然存在一定的概念差異。
機構看好后續行情
相對于風口或賽道,市場主流機構更關注的是估值、行業發展前景以及政策影響等因素。
廣發恒生科技QDII-ETF(513380)基金經理劉杰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周二大漲前,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因受到外部宏觀因素以及市場非理性恐慌情緒發酵,其調整已較為充分;當前指數12個月前瞻PE已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然而,就宏觀環境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決策層強調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美聯儲官員上周暗示可能放慢加息步伐,德國總理計劃于近日訪華。9月中國經濟數據超預期,邊際恢復的積極因素持續累積”,因此,劉杰認為,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基本面正走出低谷,利潤拐點已基本確立,收入加速漸行漸近,預期2023-2024年收入增速回升與利潤率中樞上移有望共振,帶動業績恢復較高增長(彭博一致預測恒生科技指數2023/2024年每股收益分別+40%/+36%)。據天風證券海外研究觀察,市場非理性恐慌情緒釋放后,關注點將重新回歸基本面,基于當前處于歷史底部的估值水平以及未來2年相對確定的基本面修復趨勢,中期估值性價比和風險收益比具備較高吸引力。
劉杰進一步指出,2021年一季度以來,受宏觀經濟短期放緩、行業監管以及企業擴張周期錯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基本面預期逐季下修。“然而可以觀察到,恒生科技指數中多數重點成分股在2022二季度業績錄得超預期表現,短期不利因素疊加下收入仍可維持一定韌性,集體策略性降本控費托底利潤向好”。
展望后市,劉杰認為,短期不利因素的影響終將減弱,收入加速的拐點隨宏觀需求逐步改善而漸行漸近,成本費用的嚴格管控可支撐短期利潤韌性,2023-2024年收入增速回升與利潤率中樞上移有望形成共振,帶動基本面回歸較快增長。
國海證券則相對較為謹慎。他們在最新的港股11月月報中指出,港股11月或有反彈,但反彈的力度和持續性不甚明朗,若在10月的二十大與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之間有重大的經濟政策或與資本市場直接相關的制度利好出臺,則有利于強化港股在今年4季度反彈,否則港股在11月即使出現反彈也可能無法立刻形成大反轉。
“股票指數成分股技術指標扭轉、投資者信心躍升和套牢盤消化需要一定時間觀察,我們認為11月與12月均是布局2023年港股的時間點,但12月的不確定性要比11月更小,12月更適合風險偏好稍低的投資者介入,而對于想要在11月搶反彈的投資者,操作難度因人而異”;因此,國海證券認為,港股隨著美聯儲加息后半程不斷推進、國內經濟和政策積極因素增多、港股指數處于歷史低位的背景下,港股在2023年上半年或將走出較大級別行情。
國海證券同時強調,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制度優化方面,10月19日,香港聯交所頒發咨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萍脊緛砀凵鲜?。新規則適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長期來看有利于增強港股高科技屬性,增加硬科技股票的數量,這意味著A股比港股更容易出現結構性行情的局面或有一定變化。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