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IC)
王義偉/文 2022年11月3日,俄烏戰局進展到第二百五十三天。
幾天前(10月31日)筆者發表評論,認為俄羅斯借口烏克蘭襲擊塞瓦斯托波爾港的船只暫停糧食協議,加大了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增加了俄羅斯的道義壓力,是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
結果,俄羅斯自己輕松地把這個難題解決了。
根據媒體報道,11月1日晚,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電話,討論糧食協議的執行情況。普京表示,有必要對襲擊事件進行詳細調查,并且在收到烏方有關嚴格遵守農產品外運協議的切實保證,包括不將人道主義走廊用于軍事目的之后,才有可能考慮在協議框架下恢復協作的問題。在此之前,俄羅斯國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聲明說,俄羅斯并沒有退出,只是暫停執行糧食協議。俄方已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聯合國安理會表明自身立場,并希望聯合國方面提供協助,幫助俄方從烏方獲得“不利用該糧食走廊和出口農產品的烏克蘭港口對俄采取軍事行動”的保證。
也就是說,俄羅斯找了個中間人向烏克蘭傳話,向烏克蘭要一個不利用糧食走廊進行針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的承諾。這個中間人,是聯合國秘書長或者聯合國機構。糧食協議本身就是一個非戰爭的和平協議,包含著不得進行軍事行動的默契,加上聯合國(秘書長)做中間人,烏克蘭大概率是給面子的。
俄羅斯此舉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既然它給自己找了臺階,就更不可能在糧食外運問題上制造緊張局勢,甚至阻斷、襲擊運糧船隊了。
除了在糧食協議上給自己找臺階,10月30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如果西方同事再次提出組織對話的要求,我們隨時準備聽取他們的意見。我希望,除了通過外交部門……再接觸之外,他們將能夠提供一些嚴肅的方法,有助于緩和緊張局勢,并充分考慮到俄羅斯聯邦及其安全的利益”。拉夫羅夫又說:“俄羅斯,包括總統,準備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談判,這一直未變。”“我們將隨時準備聽取我們西方伙伴為緩和緊張局勢而提出的建議”。
除此之外,普京還于10月31日親口證實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獲準進入北溪管道爆炸現場進行調查的消息。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普京和俄羅斯方面還從未像現在這樣,及時修正錯誤決策,以十分溫和的語氣向西方喊話,隨時恭候與西方的對話。
為什么?
筆者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從俄羅斯的角度,特別軍事行動的地面進攻已經停止,俄羅斯軍隊和頓巴斯地方武裝將沿現在的實控線布防,不再進攻擴大占據的地盤。之前媒體和專家分析、預測的開辟北線戰場,或者往西攻擊敖德薩等,俄軍大概率不會實施了。
既然地面進攻停止了,也就意味著,談判的時候到來了。而且,俄羅斯知道,跟烏克蘭是沒法談的,只有和烏克蘭后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談,才有可能取得實質的談判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媒體持續關注、隨時可能爆發的赫爾松攻防戰,筆者覺得俄羅斯正在采取一個特殊的做法。根據媒體報道,赫爾松地區卡霍夫斯基區官員于11月1日發布通告,表示從11月6日開始“強制撤離不愿撤離的居民”。中國兵法講,“存人失地、存地失人”。俄羅斯軍方可能破解了這個規律,用的方法是“人地分離,人地皆存”。把第聶伯河西岸的居民全部遷走,安置在別的地方,將這個地方變成軍事禁區,只有部隊可以進入。一方面便于防守,另外也可以作為對陣雙方的緩沖地帶。
果真如此的話,第聶伯河西岸的居民在撤離之后,也許就回不來了。
第二,俄羅斯依然對歐洲能源市場抱有期望,并試圖挽救雙方的關系。
普京親口證實俄氣前往北溪管道現場實施調查,就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一方面,北溪管道被炸毀已經超過一個多月,幕后黑手如果想清除現場證據,早就做得很干凈了,俄氣不會得到有價值的線索。即便是這樣,普京還是同意俄氣去了。另一方面,北溪管道被炸,瑞典、丹麥都是官方調查,普京卻同意俄氣這家企業去調查,沒有派出相關政府部門,也是一種妥協。
接下來,除了通過在土耳其建立天然氣樞紐,普京還有可能會提議修復北溪管道。這些都說明,對于歐洲這個大客戶,普京真的不想放棄。
第三,與美國西方談判的窗口正在來臨。
11月8日美國舉行中期選舉,如果共和黨取得國會控制權,那么拜登的民主黨政府就將面臨巨大的國內壓力,要求他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
另外,拜登就職以來,20多次動用總統緊急權力撥款給烏克蘭,總額超過180億美元。烏克蘭不但每天花費近6000萬美元,約每小時250萬美元,而且該國官員的腐敗吃掉數十億美元納稅人的錢。此類信息被新聞周刊這樣的權威媒體報道,也加深了美國選民的不滿。
普京就是在這個時候,又一次誠懇地向美國、向西方拋出了橄欖枝。
而拜登的回應,恐怕要等到11月8日之后了。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