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詠/文 還記得文軍嗎?一位高位截癱者、一位多年來致力于截癱患者回歸社會的公益人,三年前的7月,他為籌備殘障者活動前往大理考察,因無障礙路口被占用,開著輪椅另尋他路,不幸跌落辭世,生命定格在47歲。
文軍不是孤例,去年1月,深圳一位昵稱為“輪椅小仙女”的患有脆骨癥的女子,駕駛輪椅在一處無障礙通道上坡時,因設施破損致輪椅側翻,摔落身亡。
這都是可以避免的悲劇?;蛟S可以告慰他們是,近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首次提審并征求意見,這是中國首次就無障礙環境建設指定專門性法律。從2012年頒布《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到2021年11月住建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再到今年相關法案的提審,我們在無障礙環境硬件建設和社會意識推動上一路前行,可以期待隨著立法進程的啟動,相關軟硬件建設將會更完善也更有保障。
這是文明應有的底色。11年前的《條例》還只是把受益人群定位為“殘疾人等社會成員”,如今亮相的新法草案把受益人群擴展到“有無障礙需求的社會成員”,這體現了與時俱進。這意味著,除了現有約8500萬殘疾人之外,身體功能衰退的老人、意外受傷者、推嬰兒車的成年人等等,他們或長期或短期或情境性的無障礙需求將被看見、被支持。這對于已經邁入老齡化門檻、生育率低迷的中國來說十分重要,根據“七普”數據,截至2021年11月,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64億。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是適老化改造的一部分。而讓嬰幼兒的養育者在養育的點滴日常中感受到社會環境的友好和支持,對激發生育意愿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此外,新法草案中無障礙的內涵也進一步拓展和豐富。當提到無障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盲道、殘疾人衛生間等等,但實際上,無障礙信息交流也是無障礙需求的一部分,這涉及到彌補數字鴻溝、互聯網不能無視老年人或視障者的議題。盡管新法草案目前對國家機關、公共服務、公共事務以外的網站和平臺還是鼓勵性規定為主,但也有利于這部分需求進入到社會公眾的視野之中。
新法草案還充實了體驗試用、檢察公益訴訟等監督機制。落實到位的話,前者有助于解決無障礙設施人性化不足、便利化不夠的問題,其根子在于設計者缺乏真實使用者的視角。只有讓真實使用者參與體驗,才能更好地改進產品。而引入公益訴訟,則當盲道被占、殘疾人車位被占等侵權情況發生時,有利于當事人維權。
相比于發達國家,中國無障礙設施的普及度、便利性、使用率都偏低,維護殘障人群平等權利的理念也有待更充分的滲透,盲道時常被占就是一個例子。這導致了國內殘障人士在公共生活中幾近“隱身”。在發達國家的城市里,大街上隨處可見殘障人士的身影,中國卻很少。社會有責任幫助和支持他們“走出去”。我自己曾經有過骨折坐輪椅的一段經歷,親歷“輪椅視角”后,更能體會這一群體的內心,他們不希望固步家中,而是希望像所有人一樣享受陽光、參與社會運轉,盡可能地靠近普通人的日常。
記得曾看過一本書,講日本無障礙設施和服務的完善讓人贊嘆。比如,乘坐公共汽車,車廂地板高度基本與站臺一致,不一致的狀況下,司機會用一塊專用板鏈接,親自推輪椅上車,車上乘客靜靜等待;自動販賣機的按鈕下都配有盲文方便視力障礙者使用,這些細節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啤酒的開口處,也用盲文凸字寫了“酒”字。這是真實的描述,很多去日本親子游的中國媽媽,回來后都感嘆這個國家對童車友好的無障礙設施無處不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龐大的無障礙需求群體,一個文明的社會要看見他們的存在,支持他們的需求,鼓勵他們的努力,包容他們的障礙。這是一個社會人文的底色。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