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2022年上市險企三季報披露季已經結束,但是對于業績,有的險企卻不愿多提。
“別提了,今年的數據太難看了。”有壽險公司高管感慨道。
“難”或許成了壽險從業者共同的感受,無論是苦于新業務增長遲遲不見改善、投資壓力驟增的內勤管理人員,還是面臨著客戶購買力下降、優勢產品接連下降的一線外勤銷售人員,均感受到了持續的寒意。
在新華保險交出凈利潤同比下降56.6%的三季報成績單后,公司的股價在24元上下徘徊,跌回了8年前的水平(2014年10月)。
2014年,保險業“新國十條”發布,保險業發展被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戰略布局之中,保險行業開啟了一段跨越式發展,正如新華保險的股價一樣,自十幾元低點,攀上73元高點(不復權)后下滑,保險行業亦是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復合增長率,并在2019年轉向。
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已然來臨。底部還有多久?這是不少從業人士想要知道的答案。
至少此刻,資本市場尚未看到轉折點。交易數據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新華保險、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股價跌幅已經分別達31.97%、18.18%、1.65%以及20.40%。
馬太效應明顯,大險企如此,中小險企的生存更加艱難。70余家險企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非上市險企中,僅有8家壽險公司利潤同比增長,超過半數的主體經營虧損。
下滑與虧損
翻開險企披露的三季度報告和償付能力報告,不難發現,下滑、虧損已經成為了概括險企業績的關鍵詞。
A股五家上市險企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15.6%,日均賺約5.73億元,較去年同期日均盈利減少1.07億元。
具體而言,今年前三季度,五家上市險企僅中國人保(601319.SH)凈利潤錄得同比13.1%的增長。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太保(601601.SH)、新華保險(601336.SH)分別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4.63億元、311.17億元、202.72億元、51.9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6.3%、-35.8%、-10.6%、-56.6%。
就第三季度經營情況來看,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凈利潤分別下降了24.3%、31.5%以及99.8%。
這背后,主要受制于壽險行業的供需錯配導致代理人難以滿足客戶升級的保險需求,前三季度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個險新單保費增速分下滑11.5%、25.8%以及28.3%。
而除了新單壓力外,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險企延續以銷售滿足客戶理財需求的儲蓄類產品為主的產品策略,高價值率重疾險銷售仍呈下滑態勢,導致新業務價值率承壓。數據顯示,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業務價值率分別下降了4.9和15.6個百分點。
再看投資方面,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年化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4.1%、4.0%、3.7%、2.7%,跌幅同比下滑1.2個、1.2個、2.7個以及1個百分點;五大上市險企前三季度合計投資收益為3328.78億元,同比下降24.29%。
上市公司核心指標尚且如此,未詳細披露業績的中小險企呢?
截至11月2日,共統計74家壽險公司披露了2022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行業累計凈利潤1214億元,但有41家險企均處于虧損狀態。
在虧損企業的榜單中,平安養老以42.72億元的虧損占據了榜單的另一端,保費規模已經排名比較靠前的中郵人壽也交出26.43億元的虧損成績單;此外,民生人壽、百年人壽、利安人壽、合眾人壽的虧損幅度也在10億元以上,前兩者虧損額超過20億元。
投資、負債的雙端夾擊
在平安養老的償付能力報告中,-10.38%的投資收益和42億元的虧損一樣引人關注。而上一次,保險行業出現如此大額的虧損是在2018年,同樣是在權益市場大幅波動背景下,幸福人壽突然披露巨虧68億。
2022年年初以來,受俄烏沖突影響,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波動之中,A股更是頻頻下探,雖然第二季度有所回暖,但在第三季度,上證指數失守3000點。權益市場的波動直接給險企的投資增加了難度。
壓在險企身上的另一個投資挑戰則是房地產投資,以平安養老為例,其在第三季度持有的4個信托計劃減值損失超過了公司超5%的凈資產規模,這些信托計劃背后多是房地產項目。
三季報顯示,五家上市險企投資端業務整體承壓,與往年相比,年化凈投資收益率和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而償付能力報告顯示,70余家險企中,僅有20余家險企前三季綜合投資收益率在2%以上,達到往年4%以上水平的更是少數。還有部分險企的投資處于虧損中,除平安養老外,泰康人壽、平安健康、渤海人壽、君龍人壽、中韓人壽、華貴人壽等險企的前三季度綜合投資收益也為負值。
投資收益的大幅下滑,直接體現在利潤數據上。今年同期壽險公司的利潤一下子回到了2018年水平,較2021年同期減少了450億元。
但保險行業承受的不僅僅如此。
已經在某大型壽險公司工作了三年的林蒙(化名)選擇了離開,開了一家炸雞店,但剛剛裝修不久,營業不到10天,便因疫情封控一直處于停業狀態。迫于生活壓力,林蒙又將注意力回到保險行業,并選擇了一家中介平臺重新出發。
但林蒙的工作并沒有像其想象的那般簡單,此前在保險公司展業時,林蒙羨慕中介平臺的同行手里有足夠的彈藥,特別是一些中小保險公司推出的高現價的增額終身壽產品,但當他也加入中介平臺時,卻發現不少網紅產品已經下架了,產品競爭性也沒有銀行渠道的有優勢。
林蒙的感知,正是不少險企正在做出的變化——逐漸降低產品預期收益、縮減激進產品的規模。在經濟形勢面臨不確定性、投資不斷承壓的當下,規模與效益愈發不可兼得。
償付能力之殤
投資、負債的雙重壓力下,償付能力考驗顯得越發艱難。
償付能力報告統計數據顯示,66家壽險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情況,65家壽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情況。
例如,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新華人壽、友邦人壽等一眾頭部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有不小幅度的下降;而百年人壽、渤海人壽、合眾人壽、華匯人壽和三峽人壽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均為C,處于償付能力不達標狀態。此外,渤海人壽、三峽人壽、長生人壽、瑞華健康保險、華貴人壽、百年人壽、瑞泰人壽和中華聯合人壽等公司處于重點核查狀態(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2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60%的),補血增資迫在眉睫。
10月18日,愛心人壽披露了一則變更注冊資本公告,根據公告,愛心人壽此次擬發行股份3.2億股,新增注冊資本3.2億元。增資擴股事宜完成后,愛心人壽的注冊資本將由原先的17億元增加至20.2億元,如若事宜獲批,愛心人壽大股東也將易主。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險企的其他動作,如中韓人壽15億增資由合資險企化身中資公司,英大財險將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增資35億元、利安人壽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
但并不是所有承壓險企都這般容易尋來彈藥。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