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 又是一年進博會時間。
自2018年以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經成為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按照官方披露的數據,本屆進博會共有14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展,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超280家,回頭率近90%;數量超過上屆。
今年的進博會延續了以往 “新時代,共享未來”的主題。但變化也在悄然發生:比如越來越多的領軍科技公司把進博會作為自己的新品首發站;再比如,從樂高發布新款設計積木到新冠口服藥首發,如今的進博會,正成為從消費端到生產端各行各業全球產品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這種變化短期來看可能并不是那么顯著,畢竟像強生、3M這樣的百年跨國企業,已經是進博會多年的老朋友了。但從這些老朋友們展臺上新產品越來越高的附加值來看,我們相信,進博會的展臺布置、展品選擇,也一定程度上映射著這些公司未來戰略目標的變化以及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審視。
比如在歐萊雅看來,中國市場正在成為“創新策源地”;松下在其百年紀念之際,宣布將中國市場視為“創新基地”,未來在中國誕生的產品、服務會向全世界輸出……這種定位變化是悄然卻又極不尋常的。要知道,在以往觀察外資的視野里,中國工廠、制造業紅利、廉價勞動力優勢這些詞語出現得更多。
顯然,在跨國公司們眼中,龐大的中國市場具有的吸引力,絕不僅僅是消費能力可以簡單概括的,海量交易和消費者習慣帶來的交易大數據,意味著許多新的可能。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無論是此前的制造紅利還是如今的創新紅利,其底色來源都是一個:開放。中國有14多億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每年進口商品和服務約2.5萬億美元,市場規模巨大。中國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十一位。這些變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中國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推動更大力度更大范圍的開放。
因此,就像跨國公司需要中國一樣,這些跨國公司對于中國市場和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來說也同等重要。它們不僅僅帶來了新技術和新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在多元、密集的商業和文化交流之中蘊含著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這也是致力于開放共享的進博會初心所在。
實踐證明,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在當前全球經濟遭遇多重挑戰、貿易保護主義高墻筑起之時,這更加凸顯進博會作為一個促進國際溝通交流的國際公共產品的可貴。
我們相信,盡管當下經濟全球化遇到一些阻礙,但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不止是進博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 “一帶一路”,從加入RECP到近期加入DEPA(數字經濟伙伴協定)工作組正式成立,中國開放的步伐一直在穩健向前。
在面臨多重不確定性挑戰的當下,對于開放的確定性預期,也是我們堅定未來信心的重要來源。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