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英 “今年是直觀復星連續第5年參加進博會,進博會為直觀復星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開展帶來了明顯的溢出效應。”11月5日,直觀復星首席執行官潘小峰在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
在2018年的第一屆進博會上,直觀復星展出了達芬奇第四代腔鏡手術機器人,此后在中國獲得了快速應用。目前,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的裝機量已超300臺,覆蓋了全國多家三甲醫院,在各個外科臨床科室獲得廣泛應用。
盡管目前中國的腔鏡手術機器人裝機量遠低于海外市場,但中國已經成為除美國外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量最大的國家,一年有接近10萬例手術。
潘小峰說,正是得益于近年來在中國的高速發展以及未來中國市場的潛力,讓直觀復星對扎根投資中國的戰略方向有了更大的信心,也進一步加快了本地化進程。
“明年,我們的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有望通過本地化生產進入中國市場,這也是達芬奇機器人首次在美國本土之外進行生產。”潘小峰介紹,此前中國醫院使用的所有達芬奇機器人是完全從美國進口。
此外,直觀復星近年來持續加大本地化投資。去年底,投入了1億元人民幣在上海浦東建立綜合性培訓創新基地,每年可培訓數千位外科醫生,為臨床推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8月,直觀復星又投資了7億元在上海張江建立綜合產業基地,集研發、生產、服務和培訓于一體,將本地化提到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作為全球手術機器人龍頭,長期以來,達芬奇機器人不僅在全球市場一枝獨秀,也是中國國內市場唯一一款腔鏡手術機器人。不過,從去年底開始,中國的威高集團、微創醫療以及蘇州康多的腔鏡手術機器人接連獲批,打破了達芬奇的壟斷地位,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潘小峰表示,達芬奇有信心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技術優勢。“這個行業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達芬奇機器人到目前為止在全球裝機量已超過6700臺,累計手術量超過1000多萬例,大量的臨床實踐累積起來的技術和經驗在短期內很難被復制。”
中國的腔鏡手術機器人臨床滲透率偏低一直是行業廣泛討論的話題,醫保支付制度限制被認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對此,潘小峰認為,企業如何與政策進行良性互動、政策推動高新技術惠及更多患者的同時如何鼓勵技術創新,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他看來,從長遠看,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患者不斷獲得高質量醫療的實質性推動力。“盡管高新醫療技術看上去比傳統技術費用略高,但實際上它的臨床效果會得到明顯的提升,綜合社會經濟效益更加優越。”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