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文
在人工智能與能源革新的雙輪驅動下,車企之間的“內卷”之戰不再局限于城市地面交通,“飛行汽車”作為汽車、航空、新能源三大領域的交點,吸引一眾車企接連投身其中。
在小鵬汽車近日召開的“1024 科技日”上,小鵬汽車分享了自動駕駛的技術進展和細節,同時也透露了小鵬下一代飛行汽車的動態。
此前小鵬匯天飛行汽車旅航者X2已經在迪拜完成了海外公開試飛。而本次發布的最新構型是具備機臂折疊收納系統的“雙形態”飛行汽車,也就是說,其能在陸行和飛行模式中進行切換。為了方便駕駛,小鵬正嘗試開發出一套可同時滿足陸行和飛行需求的駕駛操控系統。
在小鵬之外,大眾、吉利、廣汽、奧迪等車企也對飛行汽車這一充滿想象空間的賽道,展現出了熱情。但飛行汽車是一種想象概念,還是能夠商業化落地的未來?
車企爭相涌入,而后兵分兩路
縱觀當前飛行汽車賽道的各類玩家,其中既包括通用、保時捷、大眾、吉利、小鵬等汽車企業,也不乏谷歌、英特爾、波音等科技與航空領域的佼佼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200家企業或機構在研發飛行汽車產品,總計型號超過420種。
“飛行汽車”只是一個賽道統稱,賽道之下另有路線分支。具體而言,一條路線直指真正意義上的“飛行汽車”,其產品最大的特點是陸空一體設計“能跑也能飛”;另一條路線則是以垂直升降載人飛行器作為研發重心,產品為開拓更為輕量便捷的空中交通市場而存在。
在國內車企陣營中,吉利和小鵬汽車算得上飛行汽車領域的“領先者”。雖然二者涉足時間較早,但在路徑選擇上卻截然不同,因此也形成了以吉利為代表的垂直起降飛行器隊伍和以小鵬為代表的陸空兩用飛行汽車隊伍。
就吉利而言,早在2017年就已開始著手飛行汽車的布局。2021年6月,吉利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太力飛車研發的TF-2A原型機迎來正式亮相,同時太力還宣布了該原型機即將問世的消息。據了解,TF-2A定位于城市空中出行領域的eVTOL純電動垂直起降飛車,將在2025年實現量產。這也意味著,吉利對于飛行汽車的研發,正沿著垂直起降飛行器的路線向前推進。
同吉利TF-2A類似,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于今年7月發布的首款飛行汽車原型機V.MO,也屬于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待其量產后,這款純電動、全自主飛行的eVTOL載人飛行器最終將實現運載四名乘客及行李物品飛行長達200公里。
與吉利、大眾等傳統車企的進軍路線不同,造車新勢力小鵬選擇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小鵬全新的飛行汽車被定義為可陸地行駛的汽車,同時也是安全的低空飛行器,擁有很低的上手難度。在飛行系統折疊收納狀態下,其與一輛普通汽車尺寸相當,可在正常路面行駛。
小鵬飛行汽車“陸空兩用”的屬性,在其被曝光的外觀專利圖中也能得到印證。從專利圖中可以看出,小鵬飛行汽車不僅擁有機翼與螺旋槳,同時配備了可在公路上行駛的車輪系統,駕駛艙也與一般的乘用車相似。同時,小鵬汽車CEO何小鵬也曾表示,小鵬飛行汽車90%的情況下是開車;10%的情況下是飛行,也就是說,雖然小鵬匯天飛行汽車定位“飛行汽車”,但主要使用場景還是在地面交通。
除此之外,廣汽研究院在今年7月發布了關于飛行器結構設計責任工程師、飛行器起落架設計責任工程師、飛行器測控工程師等職位的招聘信息。盡管廣汽方面并未對此進行回應,但從招兵買馬的舉動中不難看出,其有意向空中交通領域邁進。
萬億級藍海市場,引發資本押注
在這場車企紛紛押注的競逐賽中,飛行汽車所蘊藏的商業價值以及未來城市空中交通所釋放出的需求,催生出飛行汽車背后龐大的市場空間。
摩根士丹利在相關研究報告中稱:“到2030年,飛行汽車行業將創造3000億美元市場規模,最初會轉化部分地面交通、飛機和公共交通的市場份額,而伴隨技術發展最終會開啟多個全新的商業領域,2040年可發展至1.5萬億美元市場?!逼渲?,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低空交通市場。
國內方面,中國航空研究院也曾發布《電動飛行汽車發展白皮書》相關報告,報告指出,針對電動飛行汽車領域,我國應重點發展城市空運、輕型運動、通勤運輸、干支線運輸這4類電動飛車。
海內外市場的普遍看好在無形中提振著入局者的信心,大眾汽車曾認為飛行汽車到2025年將成為一種常規的交通工具;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也表示電動汽車的未來,不限于道路上行駛的汽車。
作為一個正在等待開發的藍海市場,飛行汽車強大的產業衍生性也燃起了資本市場的熱情。據統計,截至2021年,整個行業融資在20億美元左右。美國投資者網站也有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企業和私人投資者已向百余家空中汽車初創公司投入了近百億美元資金,包括無人機和電動飛行出租車。
去年10月19日,小鵬汽車旗下的飛行汽車公司小鵬匯天,輕松完成5億美元的a輪融資,創下亞洲飛行汽車領域的融資紀錄,這一融資表現足以說明資本的信任與看好。
但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曾對業內媒體表示,飛行汽車還處在一個尷尬時期。無論是從相關配套政策,還是高昂的成本來看,飛行汽車都還在初級階段,談應用落地和商業化還為時尚早。
“上天”不易,大量難題待解
就目前看來,飛行汽車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同許多新生事物一樣,飛行汽車持續升溫的同時也不乏質疑的聲音,比如技術層面的分歧、政策法規的滯后以及難以保障的安全性,都被視作飛行汽車商業化道路上的阻力。畢竟對于各領域巨頭而言,“把車造出來”倒不是什么難事,但如何合法合規且安全地“上天”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飛行汽車未來的應用場景來看,其主要用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所以傳統滑跑起飛模式并不適用,垂直起降的功能已成為產品必需。而飛行汽車的電動電池需要克服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快速充電、長循環壽命和高安全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這些內在需求有時會相互矛盾。因此,如何在需求上找到平衡將成為飛行汽車電池技術所面臨的考驗之一。
電池的承重與續航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以小鵬汽車旅航者X2為例,據官方介紹,該車可搭載2名乘客,最大載重200公斤,續航時間可達35分鐘,最大飛行時速為130公里。也就是說,該車只能載客兩人,每飛行超過半個小時,就需要著陸充電,即使全程最高速度行駛,也只能行駛70公里左右,相比汽車難免有“雞肋”之嫌。
其次,安全性作為飛行汽車的核心問題,一直都是被廣泛關注的焦點??罩薪煌ê偷孛娼煌ㄓ兄瑯拥氖鹿曙L險,但相比地面交通,空中安全事故發生時,其隱藏的不確定性風險更多。因此,未來對飛行汽車的控制與預警要求只會更為苛刻。在突發極端條件下,如何保證乘客的安全,是飛行汽車所面臨的一大考驗。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對小型無人機的態度都十分審慎,比如擔心無人機在人口稠密的區域墜毀引發傷亡事故。而飛行汽車的安全標準更復雜,涉及的范圍也更大,因此監管部門必須要有更謹慎的態度。
另外,在適航審定、運行管理、責任認定等方面,目前都沒有相關的審理經驗,也沒有統一的管理規范。事實上,目前多國對于飛行汽車的監管均均處在盲區之中,更別提相關法律條款的出臺,行業標準的制定,利好政策的出臺。
隨著對飛行汽車陸空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得到推進,這不光需要由空管局對航線、行駛規則等細節做出完善,也需要交通部門對飛行汽車車輛安檢、牌照發放、事故鑒定制定一個通用標準。整個過程需要不同部門之間協同合作,因此也絕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有業內專家提醒稱,在現有技術下,汽車和飛機各有不同的操縱邏輯和系統。早期,飛行汽車的研發目標是既要在路上行駛,也要在天上飛行,但簡單地將兩種系統進行疊加,勢必造成操縱設備過多,從而導致用戶操作過于復雜。如今,飛行汽車更多地向載人飛行器發展,雖然空陸兩用飛行汽車仍有不少企業在研發,但是實現難度相比單純的飛行要大得多。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