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11月6日,在第五屆進博會現場,艾伯維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歐思朗告訴經濟觀察網,艾伯維是進博會“溢出效應”的見證者和受惠者。
今年,艾伯維帶來在免疫、腫瘤、神經、眼科四大重點領域五款創新產品的中國首秀。
歐思朗也期待本屆進博會能加速艾伯維創新展品的審評審批。此外,他希望通過進博會這個平臺呼吁,在公司的創新產品能做到全球同步上市的情況下,在支付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能夠在多方共付中體現創新產品的價值。
艾伯維是全球排名前5的研究型生物制藥公司。歐思朗表示,一直以來,中國都是艾伯維全球的重要市場,未來要把中國市場打造成為艾伯維全球除了總部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場。
艾伯維方面透露,預計到2030年,艾伯維在特藥領域將有超過30個新產品或新適應癥在中國獲批上市,涉及免疫、血液腫瘤與實體瘤、神經科學、眼科學等領域。2022年-2023年,正在進行的與計劃中的在華臨床研究項目約有65個。
以下內容摘自經濟觀察網與歐思朗的對話:
經濟觀察網:艾伯維想通過進博會這個平臺實現什么目標?
歐思朗:今年,艾伯維帶來在免疫、腫瘤、神經、眼科四大重點領域五款創新產品的中國首秀,未來兩到三年也會在中國上市。
進博會是二十大之后,中國向全世界主動展示的一個重要的開放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把一些突破性的、高質量的產品更快引進中國,惠及更多患者。
我們渴望把科研成果第一時間帶到中國,而不是等待好多年。兩年前,我們在進博會展示了兩款藥物,一個是維奈克拉,一個是烏帕替尼,得益于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以及中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這兩個產品可以說實現了全球同步上市,這是一個創舉。
目前,烏帕替尼在中國已經獲批3個適應癥,特應性皮炎(AD)適應癥獲批僅比美國晚1個月。第四個適應癥潰瘍性結腸炎有望于近期在中國獲批,第五項適應癥克羅恩病的上市申請已于日前遞交,也期待本屆進博會能加速其審評審批。
我們也關心青少年的用藥需求,并為此投放研發資源。比如烏帕替尼是唯一一個拿到青少年皮炎濕疹適應癥的產品。青少年所用藥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至關重要,雖然這個人群不像成人那么廣泛,但需要投放的研發資源其實更大。研發藥物需要照顧不同族群,我們不能忘記初心。
經濟觀察網: 艾伯維在更前沿的創新方面有哪些努力?
歐思朗:我們在中樞神經方面有一些耕耘,比如我們馬上會上一個治療偏頭痛的產品,這個病比較難治,困擾很多民眾,這個產品可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針對急性的、慢性的、偶發性的都有效。
我們發現在中樞神經方面還有很多空白區域可以挖掘,所以艾伯維在遺傳學、基因等方面都在跟很多伙伴去共同研發。在中國,我們也有很多合作伙伴,一起去研發一些新的靶點機制,希望對空白片區做突破。坦率地說,如果能對中樞神經疾病的治療有所突破,很可能都是要拿諾貝爾獎的。所以,公司明知很困難,還是愿意投放資源去嘗試。
經濟觀察網:在做這樣的創新時,艾伯維怎么平衡風險和收益?
歐思朗:十年磨一劍,做原研創新,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不在生產,而在研發。艾伯維5萬多名員工里,大概有1萬人是科學家,人才的成本也非常高。
怎么做到平衡呢?目標要放長遠,不可以說3年、5年一定要做出來一個產品,這不太現實。但我們有規模效益,如果第1、2、3、4個產品失敗了,我們還有第5個,甚至第1000個,第10000個,我們陸續就會有成功的產品。
同步研發,怎么做到高效也是我們的課題,要有共贏的理念,去共同研發。比如維奈克拉就是艾伯維和羅氏聯合開發的。攜手共創,資金和技術方面可以互補,會增大效率和共贏的機會。
經濟觀察報:你怎么看待中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醫保改革對創新藥發展的影響?
歐思朗:近幾年,中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醫保改革的紅利,我們都已經看到了,創新藥也迎來了春天。
我非常支持“騰籠換鳥”的概念,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創新藥也能獲得更好的支持。過去有些創新藥在國外已經上市了七八年,才在中國上市,現在幾乎是同步上市。醫保目錄也每年都更新。所以改革的效果特別顯著。
但受一些國情的限制,改革還在不停進步。
以前,一款藥品在國外賣了很多年,有成本的回收,專利也快到期了,在中國壓低價格我們是能接受的?,F在,創新藥全球同步上市,要以量換價的話,中國人口基數再大,也沒有全球人口基數大。所以,如果要求把價格降到一個沒法收回成本,甚至影響其他國家定價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很難接受。很無奈,不能納入醫保的話,最后患者也不能獲益,經濟負擔也會比較重,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我也希望借進博會的機會呼吁,除了國家醫保目錄的支付外,可以更加開放,探索多方支付的更多可能性,讓好創新產品的價值在多方共付中體現出來,讓國家負擔的部分使用得更高效,四兩撥千斤。比如國家出一部分,商保出一部分,援助計劃出一部分,病人出一部分,這比全部讓國家買單更可持續。
商保、惠民保是探索的重要部分,是業內公認的多方支付的好方向,希望在這方面能多一些政策支持。商保怎么能更有針對性、更具策略性,怎樣讓民眾有更多選擇,是當下的難題,我相信問題都會逐步解決。每一個改革、每一個進步,都會在細節上遇到難題,但大的方向一定要把得牢牢的。我認為,人群的覆蓋面越廣、越多,越能夠找到問題所在,提高成效。
怎樣能有一個可持續的健康保障系統,這是一個國際難題,我相信中國會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