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文
這是個不吐不快的話題,起因是前不久我的一篇微文——暖暖的九二零。
那是八年前的故事,因去北京參加一場婚禮,九二屆的學生們知道我要去北京的消息后,早早在群里發了聚會通知。微信群確實厲害,一傳十,十傳百,竟然一周內便從全國各地聚集了130多人,包括十名老師,聚會規??芍^空前。
那天晚會,我講話時激動了,最后說:下輩子我還當老師!
就這句話,惹了微信群里好幾位老師和我交流、探討與傾訴,其中有的老師說:我下輩子可不再當老師了。他們講出了不想再當老師的理由,我一時間竟然無法反駁。所以,郁悶了一段時間,也思考了一段時間,并期望把這些思考拿出來與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探討。
一位即將退休的老師說:
我快退休了,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我經歷了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屬于被尊重,后一個階段屬于被看重。兩個階段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只是一種感覺,被尊重階段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那時老師很忙很累,而且不懂用講課賺錢。所以,有些清貧,或許也因此被尊重。后來,因為中高考確實能決定人生命運,老師的地位便不斷攀升,社會沒人敢不看重老師了,而且,講課賺錢也被社會認可,天經地義了。
不過,我還是很懷念剛走入教育的那個年代,物質上是窮了點,但精神很富有。如果有下輩子,卻像當下的樣子,老師像做生意的服務員,我就不干了。
一位早年的同事說:
讀了《暖暖的九二零》非常感動,只是對我說的“下輩子還當老師”,他有質疑。他說:“王校,你不知道現在的老師和原先大不相同了,你們那時可以一門心思搞教學,心里干凈,活得也簡單,把課教好了,什么都好了?!?/p>
我插話問:“現在老師都干啥?”他說:“第一是填表,表格滿天飛,占據了大量非教學時間;第二是服務,也不知啥時候的事,校長要求把學生當成服務對象,包括家長,有時批評學生的問題時口氣重了點都不行,家長更不用提,微信回慢了點都被投訴;第三是不講教育教學的科學規律,直接把衡水中學的那一套搬來,只要分數不顧其它,只顧學生眼前,不管學生將來?!?/p>
我一算,他也快退休了,而且是學校頂尖名師,就問:“那你退休后學校要是返聘,你還干不?”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不干了,干得沒有教師的尊嚴了?!蔽覜]話可接。他卻又補充說:“我下輩子也不當老師了?!?/p>
一位從教三年多的年輕教師說:
王校長,您的那句“下輩子還當老師”,感動了我媽。沒等我問,她又說,我媽也是老師,是在她的影響我才學師范,當老師。
我察覺到問題,便問:“我說的那句話只感動了你媽,有沒有感動到你?她說:我只是感慨?!?/p>
她感慨的是,要是早生三十年,她也會深深地愛上老師這個職業,因為她耳濡目染了媽媽對學生的真愛,也看見了學生對老師的敬愛。但是,她當下說的話卻是,老師這個職業,想說愛你不容易。
然后,她細數了三個不容易:
第一,當下的老師既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不容易。對我們年輕人來說還好辦,制作課件和公眾號,以及上網課,都不在話下。但老教師就不行了,把許多時間用在了技術上,而不是如何研究教學品質。至于說是體力活,主要是減負之后,學校把學生留在學校很晚,避免放學后家長再帶著孩子去社會上比拼補課。于是,學生在校、老師就沒有了正常下班,要為學生服務、看晚自習。
第二,各種非教學的事太多,挺沒意思的。我沒有經驗,是聽老媽說的,現在老師的非業務會議太多了,尤其我趕上這幾年疫情,各種應對檢查防范,填寫各種各樣的表格,幾乎沒時間備課和研究教學了。所以,要想全身心投入教學,確實不容易。
第三,師生關系的維護挺難的,真的不容易。網上有一篇文章我看了,說是教育部長說的話,要把戒尺還給老師。這個觀點我媽非常贊成,我不懂,從工作之后聽到領導不斷告誡的是不能體罰學生,也不敢對學生實施語言暴力,要多鼓勵學生……本以為是“多鼓勵少批評”,可校長只說了前一半,于是,我們這些沒經歷過“有戒尺”時代的老師,肯定會說,當老師不容易。
聽到以上幾位老師的感慨,這段時間,對“下輩子是否還當老師”,我也產生了很多思考。
我想對這位即將退休的老師說:尊重與看重的表述,很是精準。尊重是發乎于心,是屬于精神世界的,而看重相對而言偏向于物質世界。而這些老教師,更多看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富有,他們擁有蠟燭精神。
我想對早年的那位同事說:相信學校教育的問題總會得到解決的。下輩子還早呢,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我還想對從教三年的這位年輕老師說:年輕一代的教師,代表著教育界的未來。需要在傳承中獲得發展,在面對教育變革的陣痛中得到歷練,才會更多承擔起屬于他們這一代教師的責任。
于我而言,可能是“曾經滄?!?,曾經深深體味過當老師的好,所以,對于教育這片蔚藍深海,一直充滿信心、不動搖,我還是想說:“下輩子我還當老師?!?/p>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