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

          專訪理財魔方CEO袁雨來:投顧是找“投資角度最優解”和“客戶角度最優解”的平衡點

          洪小棠2022-11-07 13:35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洪小棠  “可以說這一年經歷改造和升級,相當于把理財魔方重新再造了一遍。”理財魔方創始人兼CEO袁雨來如是說。

          這一改造升級正是源于一年前投顧新規的出臺,彼時業內多數平臺迎來了一波“合規改造潮”,理財魔方也是其中之一。

          在袁雨來看來,近一年時間的調整,將原有的升級計劃提前了一步,而理財魔方首創的基于客戶立場、個性化定制及伴隨式服務的3C投顧標準,也將在投顧合一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圈實現。

          此外,面對未來“萬億級”的投顧市場,袁雨來表示,在浮動收益理財市場,讓投顧從以前的可選項變成了現在的必選項,但一定需要“慢工出細活”。

          合規改造后再升級

          2021年11月初,北上廣三地證監局陸續向轄區各基金公司等下發《基金投資建議業務規范通知》(下稱“通知”),這項通知也被業內稱為“投顧新規”。

          彼時,投顧新規發出后在業內掀起了一波對組合跟投的“暫停鍵”,各大基金銷售機構紛紛暫停旗下互聯網平臺上的組合跟投。

          其中,通過技術驅動投顧服務的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理財魔方同樣如此。

          “迷茫只是暫時的,積極做合規化升級是大勢所趨。”袁雨來坦言。

          盡管該投顧新規來得有些突然,但合規化升級的響應速度卻很快。“我們去年11月開始做改造,僅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完成了第一版合規改造,之后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合規化的后臺體系鞏固完善。”袁雨來透露。

          袁雨來表示,理財魔方始終以提高客戶盈利概率為目標,進一步升級正是基于這個目標展開的,升級后的APP將于近日正式上線。

          據了解,此次升級,意為將平臺多年技術深耕和服務實踐的專業能力,通過擴充產品體系和精細化服務體系,賦能給各個認知階段的客戶,升級客戶的賺錢能力。

          投顧合一

          而對于市場上談及較為普遍的“三分投七分顧”理念,袁雨來有著不同的看法。

          目前很多基金投顧業務,更多的是把“投”簡單的定義為構建基金組合,把“顧”理解為陪伴客戶,跟客戶說話,做情緒按摩。在袁雨來看來,首先,基金產品的購買就包羅了前端的目標規劃、風險測評、產品篩選等,這部分就是“顧”來完成的。“顧”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跟隨客戶現實情況的變動,去調整理財方案,這是“顧”最重要的工作;其次才是陪伴客戶,做情緒按摩,告訴客戶應該怎么去面對當下的市場。只有滿足前端個性化需求的理財方案,才能順利完成后端伴隨式服務。

          袁雨來認為,“投與顧是相互融合的整體,不存在割裂投顧的幾分投幾分顧,投顧不是先后順序,也不可分離。”

          “我們都知道,投資管理機構應對的是市場,需要在不確定的市場下尋求最優解,是基于理性人假設,不考慮個人的要素。因此投資角度的最優解,不一定是客戶角度的最優解,因為大部分客戶做不到完全理性,這也是行為金融學這十年開始越來越走向主流,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原因。”袁雨來說。

          “最簡單的邏輯:當市場大幅下跌,快要到底的時候,理財服務機構(對應客戶角度)應該減倉,但投資的角度不應該減倉。因為這時候減倉,降低的風險是有限的,降低的收益卻很多,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減倉不是最優解。但從客戶角度來說減倉可能是最優解,因為客戶這時內心壓力較大,對于承受不了壓力的客戶,如果不給減倉,客戶可能會撐不住離場,而這時候離場對客戶來說,最后的損失反而會更大。”袁雨來表示。

          “所以,客戶立場從來不是個單純的立場問題,”袁雨來解釋稱,它既需要看最終的結果對客戶好不好,也要考慮市場波動時客戶能不能熬到正確的時候。這個過程是復雜的??蛻袅鍪抢碡斈Х匠闪⒅蹙痛_定的,我們的價值觀是,如果是不利于客戶長期持有,不利于幫助客戶最終賺錢,哪怕短期能帶來巨大利益的事情,我們也不會做。這是平臺和機構選擇的問題,當然這個選擇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制度去確保。

          尋找平衡點

          基于投顧合一的底層邏輯,理財魔方認為投顧服務應當在“投資角度最優解”和“客戶角度最優解”之間反復尋找平衡點。

          “不能強行要求客戶只能接納投資角度正確的東西,一廂情愿地去阻止甚至呵斥追漲殺跌,而是應當順人性接納客戶,逆人性引導客戶。從單一角度講,就是對能控制的情況盡可能的控制,讓客戶愿意留在場內。正因為理財魔方認為投顧服務應尋找這個平衡點,所以理財魔方APP上線的組合產品,其背后都是平衡型的策略,這個策略就天然決定了產品在市場上漲過程中不會激烈追高。對于理財魔方來說,好的產品一定是均衡、嚴控底線的。”袁雨來坦言。

          出于對“客戶立場”的堅定,理財魔方也在與合作方提供投顧服務的過程中,以資產配置的邏輯,在“投資角度最優解”和“客戶角度最優解”之間找到平衡點,提供全面的家庭理財規劃服務。

          袁雨來舉例稱,“假如你是一個極其貪婪的人,我可能做不到讓你不受貪婪的苦,但可以讓你的苦減輕一些。比如在市場上漲時,幫他逐步的小幅降倉,當然這個過程中不會讓他特別難受,或者撤出去買更激進的產品,同時小比例控制倉位,這樣當市場越過山尖向下掉的時候,跌落的過程不會那么難受。最終讓整個投資過程的投資體驗與人性滿足達到一個平衡點。”

          “所以,做理財服務不跟客戶硬著來。要追求客戶長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下跌的時候順著人性完全清倉,上漲的時候完全滿倉,這樣只會助長客戶的貪婪,讓客戶受傷。”袁雨來認為。

          從整體解決方案講,袁雨來表示,可以通過資產配置的思路解決。根據客戶的資金量、購買偏好等信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的理財方案,借助“智能投資管理系統”動態調整和滿足客戶需求的變化,同時借助“靈活的交易系統”滿足投資過程中不同風險偏好的個性化投資需求,與此同時通過與客戶交互的“智能客戶分析與管理系統”不斷修正、精準化對客戶的判斷,找到投資角度最優解和客戶角度最優解之間的平衡點。

          此外,如何真正解決“千人千面”,滿足更復雜的客戶需求維度一直是投顧所面臨的問題。

          袁雨來表示,正因如此,理財魔方即將升級服務,將針對不同認知水平的客戶,給出不同的工具幫助解決投資問題。

          “從產品層面講,如果是認知水平偏低的客戶,平臺會推薦比較淺層的、風險水平比較低的基金組合產品,或者直接提供一攬子基金;如果是認知水平較高的客戶,會提供單只基金、基金組合和多基金組合的理財計劃。同時平臺將上線多種專業的投資工具,賦能給客戶,升級他的賺錢能力,最終幫助客戶提高盈利概率。”袁雨來進一步解釋稱。

          券商與三方或更具投顧優勢

          隨著近幾年投顧試點機構獲批增至61家,投顧服務成為了眾多金融機構業務布局的方向,而獲得試點資質的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及第三方代銷機構亦同臺競技,各顯神通。

          “我們跟很多投顧試點機構都有合作,有些機構購買和使用我們的系統。”袁雨來發現,由于各機構的客戶及行業屬性差異,機構之間的特點也存在很大不同。

          袁雨來認為,理論上券商與第三方代銷機構做投顧更為適合,券商的特點是擁有大量的自有客戶,這些客戶以股票交易為主,且風險偏好較高,這類客戶的投資經驗相比普通的投資者要更加豐富,投顧服務對這類客戶適用性更強。第三方代銷機構最大的特點在于能夠掌握客戶,與客戶之間的距離特別近,所以第三方機構在適配客戶的投顧服務上會有很多創新的機會,在投顧服務和交易模式上,相對其他機構,第三方機構更加靈活。

          在袁雨來看來,隨著理財產品數量和規模的猛增,市場復雜性和投資者群體的變化,人工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全覆蓋,技術驅動是最直接的解決路徑。

          “我們公司目前有170多人,技術人員占一大半,且我們的技術人員分散在各個業務線上,包括交易系統團隊、投資系統團隊、客戶系統團隊等等。”袁雨來介紹稱。

          作為業內較早的技術驅動型第三方機構,理財魔方在為客戶做資產配置時更多用到了技術手段,袁雨來表示,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我們將其分為兩個層級,即宏觀場景劃分和技術分析,其中宏觀場景要區分環境、場景等等等,因為每個場景都有一系列量化指標,不允許拍腦袋決策。

          “而技術分析主要看量和價,理財魔方選擇用AlphaFold的算法來識別,因為同樣是量價,它蘊含的不變的規律,其實是分層級的。”袁雨來稱。

          袁雨來坦言,這些工作雖然看起來這不是理財服務的核心工作,但我們卻花費很多年做了大量的積累,我們就是希望慢下來,提升客戶的投資體驗和盈利概率。

          投顧未來

          事實上,隨著家庭可支配財產的上升,居民的理財需求將日益增加,市場對資產配置和買方投顧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投資顧問服務有望成為我國財富管理的重要趨勢。

          對比海外,在居民資產配置需求及養老金入市推動下,美國投顧市場蓬勃發展。據平安證券統計,截止2021年底,美國投顧行業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28.4萬億美元,全委托型資產規模合計117.4萬億美元,占投顧公司管理總資產的91.5%,非委托管理資產11.0萬億美元,僅占8.5%。

          據麥肯錫統計,2020年,中國個人金融資產達到205萬億,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332萬億規模。

          而目前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和客戶都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投顧試點和投顧新規陸續出臺后,整個財富管理市場正處于從“賣方銷售”向“買方投顧”轉型的關鍵時期。

          袁雨來認為,“首先投顧市場的需求是天然存在的,除非我們還能回到固收為王的時代。因為浮動收益的投資門檻很高,所以必然要有人幫助解決這一問題,有多少財富,就有多少投顧需求,投顧市場的未來,我覺得是毋庸置疑。”

          不過,在袁雨來看來,投顧機構要讓投顧業務和銷售業務產生質的價值區別,必須要讓客戶感受到投顧服務比個人直接投資要省心,能夠產生好的口碑傳播,否則這就是另一種FOF產品。

          而如何用順人性的方式,引導客戶作出逆人性的決策,減少心理阻力,優化投資行為,讓客戶真正拿得住,則是衡量投后陪伴有效與否的關鍵。

          “從投顧發展角度上來說,我認為只有一條路,就是前面說的3C投顧標準,站在客戶立場,把個性化定制和伴隨式服務做到極致,只有這樣的機構,這樣的模式,才能最終把服務做好。”袁雨來表示。

          在其看來,在浮動收益理財市場,讓投顧從以前的可選項變成了現在的必選項。而投顧服務是個投入大、時間長,極其緩慢的熬時間的活,它一定需要耐心。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財富與資產管理部主任、資深記者
          長期關注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金融創新以及大資管背景下的一切人與事。新聞線索請聯系:hxt082420@sina.com
          五月天丁香人在线视频
              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