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浙/文 今年前三季度,受疫情防控沖擊和房地產開發投資拖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逐月走低,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比重也降至公布民間投資數據以來的最低點,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增速更是在5月后下挫至負增長。而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國家預算內資金、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下,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逆勢走高,承擔起穩增長的任務。
一、投資整體平穩,出口拉動經濟,消費較為低迷
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21412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32043億元,同比增長2%。今年以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整體平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維持在30%上下。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逐月下行,8月和9月累計增速開始轉為上行,原因是二季度經濟大幅下挫后,再次啟動投資的穩增長作用。
二季度,上海及其他地區的疫情防控嚴重沖擊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二季度同比下降4.6%,上半年同比下降0.7%,最終消費支出大幅拖累經濟增長,并導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一季度的69.4%降至上半年的32%。三季度消費略有恢復,當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4%。不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月同比增速有所恢復后,9月隨著疫情防控趨嚴而再次轉弱,其中最受影響的餐飲收入在經歷8月的短暫恢復后9月再次負增長。長期以來,第三產業增速超過GDP增速,起著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疫情防控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導致2020年和今年第三產業轉而拖累經濟增長。二季度第三產業更是重挫至負增長,導致當季GDP幾無增長,三季度第三產業有所恢復。
由于消費的低迷,凈出口被動承擔起拉動經濟的主力軍作用。一方面盡管八九月份出口增速明顯回落,但今年以來出口形勢整體不錯,在去年的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速;另一方面國內需求較弱,導致進口增速遠低于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和進口增速之差僅低于2005年和2015年,貿易順差繼續保持高增長。即使三季度消費有所恢復后出口貢獻占比下降,但2020-2022這三年凈出口都持續貢獻20%-30%的經濟增長,這一比例創下了2000年以來的新高,體現出經濟增長非常依賴凈出口,依賴程度遠超剛“入世”時出口猛增的2005-2007年,也反映了國內經濟和需求之弱。更加讓人擔心國外疫情過去后生產恢復、能源價格壓力緩解、經濟周期轉為下行需求放緩之時、供應鏈再配置后,中國出口無法維持這兩年的高增速,屆時國內經濟形勢和經濟數據將更加嚴峻。
二、民間投資逐月走低,外商投資負增長,國有投資發力穩增長
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滑有企穩趨勢,但民間投資增速下行依然沒有止跌跡象。今年以來,民間投資累計增速逐月下行,從一季度的8.4%下跌到前三季度的2%。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一路下行,比民間投資下行幅度更大,在7月時累計負增長超4%,近兩個月才有所恢復。從登記注冊類型看,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增速都比較低迷。
3月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針對經濟運行超預期因素沖擊,國家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開工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國有部門投資開始發力,國有控股投資增速自6月起逆勢走高,前三季度增速高達10.6%。中部、西部地區投資增速高于全國投資增速,部分體現了大宗商品價格高漲帶動的采礦業投資增長,部分體現了政府主導的投資增長。
從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情況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來自國家預算的資金增長了37.4%,而全部實際到位資金僅增長0.5%,兩者之差僅次于1998-1999年期間的經濟刺激,高于2008-2009年、2012年、2014-2016年的三次經濟刺激。除了國家預算資金之外還有規模龐大的債券,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來自債券的資金增長了54.9%。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為3.65萬億元,1-8月全國已發行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35191億元,其中5月和6月發行規模就達2萬億元,專項債資金主要投向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個領域。前三季度,政府債券凈融資5.91萬億元,同比多1.5萬億元。
6月底和8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部署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截至9月底,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已分別投放3600億元、1900億元、500億元,兩批共6000億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此外,央行在9月底設立了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專項支持金融機構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設備更新改造提供貸款。這些措施將為四季度國有部門投資提供支撐。
三、第三產業民間投資受沖擊最嚴重,制造業民間投資保持增長
第二產業投資增速從一季度的16.1%降至前三季度的11%,其中制造業投資從15.6%降至10.1%,采礦業從19%降至8.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從19.3%降至17.8%。第二產業民間投資從24.2%降至16.3%,其中制造業從24.8%降至16.5%,采礦業從39.8%降至22.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從11.1%微幅提升至11.2%。
即使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增速基本穩定,第三產業投資增速仍從一季度的6.4%降至前三季度的3.9%,既受到疫情防控沖擊,也受房地產開發投資拖累。第三產業民間投資更是從1.0%降至-5.3%,從而導致民間投資整體增速下滑。
從全國來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等8個行業投資增速高于全國投資增速,其余11個行業投資增速低于全國增速。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等行業明顯受益于國有部門投資。
從民間投資來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4個行業民間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大幅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速;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4個行業民間投資增速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速。公布數據的農林牧漁業、建筑業、教育等3個行業民間投資增速負增長,其余未公布數據的8個行業中,估計房地產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民間投資增速嚴重拖后腿。
受益于旺盛的出口勢頭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制造業民間投資保持了較好的增速。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5個行業大類民間投資增速超過全國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制造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投資無論是全國還是民間增速都排在制造業各行業大類的首位,主要原因是“雙碳”政策驅動的新能源投資。
各地區的投資情況差異巨大。受二季度的封控影響,上海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8.6%,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同比下降12.1%,港澳臺商投資經濟同比下降16.6%,國有經濟同比下降6.5%,外商投資經濟同比增長12.8%。同樣受疫情防控影響,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9%,江蘇同比增長3.5%,四川同比增長5.9%;山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5%,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1%。
也有一些地區表現不錯。前三季度,湖北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5%,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2.8%;浙江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民間投資同比增長5.5%;福建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民間投資增速為8.1%;河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9%,民間投資增速為5.5%。
四、改善民營企業經營環境,穩定和促進民間投資
今年和去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前些年明顯下降,但這只是增量貢獻上的下降,投資占GDP的比重(資本形成率、投資率)仍超過40%,經濟仍然非常依賴投資。
1978-2002年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平均為36.4%,2003-2007年間平均為40.5%,2008-2021年間平均為44.4%。2001-2020年間資本形成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更是平均達到49.9%??梢哉f投資上臺階是從2001年開始,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進一步走向了投資依賴。相比之下,OECD國家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在22%左右,中國整體上要高出15-25個百分點。
“入世”以來特別是2008年“四萬億”以來持續多年的高投資,投資的邊際產出已經明顯下降,投資增速下臺階的趨勢非常明顯,從持續的兩位數高增長,到只有個位數的增長。降低國有部門投資占比,松綁經濟,促進民間投資,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是經濟轉型升級,擺脫高強度的投資與不可持續的債務依賴,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出路。
(作者系大成企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