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克力博士,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CiNE)首席研究員、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11月8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在廣東珠海開幕。
中國航展也被稱為珠海航展,兩年舉辦一屆。本屆珠海航展,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740多家國內外企業線上線下參展。
作為世界五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航展之一,每屆珠海航展都備受公眾關注。那么,本屆珠海航展有何亮點?都有哪些令人驚艷的“酷科技”?對商業航天意味著什么?
本屆航展上的“酷科技”
多型現役武器裝備展出。從1996年成功舉辦首屆航展以來,珠海航展逐漸發展成為集貿易性、專業性、觀賞性為一體,代表當今國際航空航天業先進科技主流,展示當今世界航空航天業發展水平的藍天盛會。
此前據媒體披露,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和中國空軍航空大學“紅鷹”飛行表演隊將在本屆航展上進行特技飛行表演,中國空軍和陸軍多型現役武器裝備將展出,AG600M“鯤龍”全狀態新構型滅火機將首次進行12噸投水演示。
具體而言,從空軍參加航展情況來看,殲-20、運-20和空警-500、轟-6K、紅-9B等50型武器裝備將在航展上集中亮相,運油-20、殲-16、攻擊-2無人機首次振翅中國航展,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和空軍航空大學“紅鷹”飛行表演隊共舞珠海,集中展示現代化戰略空軍建設階段性成果。
AG600飛機驚艷亮相。作為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兩架“鯤龍”AG600M滅火型真機首次參展,并以全新涂裝驚艷亮相,全面展示新狀態全構型AG600M滅火任務系統功能。
被公認為“一架會游泳的飛機”“一艘會飛的船”的AG600飛機,是為滿足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和國家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迫切需要研制的重大航空裝備,是我國首次按照民用適航標準研制的大型特種飛機,也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
現階段這款以“鯤龍”命名的AG600,除了可以完成森林滅火、海上救援這兩大功能之外,其平臺可擴展性非常強,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通過改裝,執行不同的任務。比如海洋巡邏、島礁補給、高原物資運送等。
接下來,“鯤龍”AG600計劃于2023年具備執行滅火任務能力并投入實戰應用,2024年滅火機取得中國民航適航證并交付用戶使用,2025年救援機取得中國民航適航證并交付用戶使用。
合成旅指揮中心1:1復制。而本屆珠海航展主辦單位之一的兵器工業集團,也攜175項展品亮相,其中52項系首次參展,展示我國陸軍外貿武器裝備的最高水平以及雄厚的科技創新、自主研發與先進制造能力。這次選用一種全新的展示模式,以新型軍貿陸軍合成旅做整體展示模式。陸軍合成旅按照“1+10+1”的整體構架展陳,“1”代表著整個展館的裝備,“10”代表著10個不同的作戰模塊,最后一個“1”是匯集成可以作戰的合成旅。
首次亮相的合成旅指揮中心,1:1復制陸軍在真實環境下的指揮狀態,體現陸軍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最新成果。在眾多新型武器裝備中,兩棲無人戰車和輕型高機動車載蜂群武器系統也均為首次亮相。兩棲無人戰車可應對未來多元化兩棲任務;輕型高機動車載蜂群武器系統可執行偵察、區域封控、精確打擊、集群打擊毀傷評估等多樣化任務。
在本屆航展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首次展出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舞臺系統、主火炬、手持火炬等展品。為了讓大眾更加直觀地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展館還設立“互動體驗區”,設置太空之吻、空間站生活、星際騎行等互動項目,為觀眾帶來更生動直接的參觀體驗。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兩翼”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航天強國。
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關鍵是要做強“兩翼”。一方面要奔赴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另一方面,加快發展商業航天產業是必由之路。
航天事業發展,體現的是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與此同時,戰略專家認為,從實踐邏輯來看,西方特別是美國商業航天的強大戰略能力,提醒我們在航天戰略能力建設上要“兩手一起抓”,在戰略應用上“兩手都要用”。當前,國家航天這只手比較硬,商業航天這只手比較軟,從長遠發展來看,加快發展商業航天是維系并增強國家戰略能力的必然選擇。
如今,航天領域的產業邏輯也被進一步認可。二十大報告在闡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時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這意味著,加快建設航天強國,正式納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成為支撐“發展經濟的著力點”的重要一環。而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亦隨之進一步提升。
商業航天是技術迭代快、經濟效益高且產業協同強的航天新業態,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新增長極,也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正加快打造
業界普遍認為,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開啟了中國航天由單一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轉變進程。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短短七年間,我國商業航天已然初具規模,產業涵蓋上游火箭發射、衛星及地面設備研制、中游衛星運營和下游衛星應用等多個領域。
就在上屆航展上,通過視頻演示、沙盤展示的中國首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衛星柔性智能生產線亮相,以其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等優勢特點,已于去年5月實現首星下線。該生產線依托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字化集成,具備支撐低軌寬帶互聯網衛星星座運控與應用能力。
而航天科工去年展出的相控陣用戶站,僅有筆記本電腦大小,是天基寬帶互聯網系統中與用戶直接建立聯系的重要一環。它采用二維全空域極速電掃模式,沒有機械部件,維護更方便,同時滿足低軌衛星間波束頻繁快速切換需求。超薄瓦式模塊化相控陣天線設計,實現了小型化便捷和低成本價格優勢,適用于航空、航海、汽車、便攜等多種場景需求。
在商業航天領域,以航天科工為例,可提供包括商業發射、衛星制造、地面站建設的全產業鏈服務,實現在軌交付。未來將以新一代航天發射和應用為核心,重點發展運載火箭及發射服務、衛星平臺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航天地面設備及制造等主導產業,同步發展自主可控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航天基礎產業,輻射帶動大數據、智慧產業、智能裝備等延伸產業,全力打造體系完整、重點突出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航展展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其中的商業展品已不缺乏技術基礎和應用場景。接下來,如何吸納更多懂未來的產業資本和金融科技力量,吸引更多專業化的科技人才和產融人才,是培育和打造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集群的關鍵。
文/朱克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國防工業企業協會兩用技術創新分會首席產融專家)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