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11月7日,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與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在進博會上發布“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醫藥創新”的主題藍皮書(下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一項RDPAC 2022年的內部調研顯示,超過90%的跨國藥企表示中國市場在其全球的戰略重要性將在未來3-5年保持穩定。
RDPAC是一個由45家具備研究開發能力的跨國制藥企業組成的非營利組織,隸屬于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從引入生產線、提供中國市場稀缺藥品開始,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投資范圍從市場和生產擴大到了研發環節,現在更是將中國研發中心融入其全球研發策略和體系??鐕幤蠼o中國帶來了從產品到管理、技術、人才和質量標準等等全方位的新鮮血液。
從1980年8月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成立開始,跨國藥企先是以合資制藥企業的身份引入生產線,以解決人們“少藥”的問題。南方談話尤其是《專利法》的頒布實施,激勵了跨國藥企開始在中國大規模興辦獨資或者合資企業,這些一直將專利等知識產權視為企業最稀缺資源的跨國企業在中國紛紛建立起現代化工廠,努力實現生產和銷售的當地化。諾和諾德更是于1997年在北京建立了研發中心,中國新藥研發領域由此開啟了接軌世界一流的大門。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承諾再次激勵了跨國藥企的又一波投資高潮,更多的研發中心開始在中國設立??鐕幤笤谥袊暮献黝I域由之前的市場和生產,擴大到了研發領域,截至2020年6月,RDPAC會員公司已在中國大陸設立了47家工廠、25個研發中心。
藍皮書指出,截至2020年,跨國藥企在中國共設立了25個研發中心,每年研發投資超過120億元,并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13萬名員工。至2018年,世界排名前50位的跨國制藥公司紛紛在中國安營扎寨,一些跨國藥企的市場重心也開始向中國轉移。
現在,這些研發中心吸引的那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回國研發人才,和中國研發中心培養出來的新藥研發精英,已經成為近十年來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的研發掌門人或企業家。先前引入的醫藥代表模式,不僅架起了中國醫療系統培訓和知識更新的橋梁,還逐步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為中國醫藥產業輸送了一批掌握國際管理經驗和具備國際視野的醫藥管理人才。一批CRO和國家級新藥研發創新平臺公司近些年紛紛在中國誕生。
藍皮書認為,中國制藥行業走出了一條合作、發展、國際化的道路,中國成為全球同步研發網絡的重要一員,中國醫藥行業也逐漸成長為全球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跨國藥企更是成為中國創新生力軍的重要一員。
在“治已病”方面,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中國累計上市了280種新藥,跨國藥企貢獻了2/3,聚焦在腫瘤、心血管系統和消化/代謝等疾病負擔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幾大領域。
現在,隨著藥審改革推進和醫保改革等舉措落地,患者不僅“用得上藥”,更可以“用得起藥”,如慢性呼吸疾病的疾病負擔已經在10年間降低了30%,中國的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從2005年到2015年上升了10%,達到40.5%。
在“未治病”方面,RDPAC的研究提出,依據未滿足的需求、對疾病路徑的生物學理解,以及圍繞每種技術的投入等指標,10項創新技術有望在2040年前對健康產生重大促進作用。預計推動這些突破性技術的上市,可進一步降低疾病負擔約 20%。其中,組學和分子技術、下一代制藥、細胞療法與再生醫學、創新疫苗和電子藥物等五大技術革命與藥物治療息息相關,均由創新藥企主導或深度參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