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平/文 國家統計局11月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0月份,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2%,同比下降1.3%;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1%,同比上漲2.1%。
從代表上游通脹水平的PPI來看,10月PPI環比小幅上漲0.2%,同比下降1.3%。筆者認為,PPI環比小幅上漲,主要是因部分行業需求有所增加等因素影響,如冬季儲煤需求提升,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上漲3.0%,漲幅擴大2.5個百分點。PPI同比由上月上漲0.9%轉為下降1.3%,主要是因受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其中,生產資料價格由上漲0.6%轉為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上漲2.2%,漲幅擴大0.4個百分點。往未來看,PPI環比將維持小幅上漲,PPI同比在上年同期基數的影響下降幅將繼續擴大,去年以來上游輸入型通脹所造成的供給沖擊已得到一定緩解。
從代表下游通脹水平的CPI來看,10月CPI環比、同比漲幅均回落(環比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筆者認為,CPI數據的回落,主要是因節后消費需求整體回落,以及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走高,同時各地區各部門積極做好保供穩價工作等因素影響。往未來看,CPI在新一輪“豬周期”等因素影響下,仍然有結構性通脹壓力。10月豬肉價格環比上漲9.4%,漲幅比上月擴大4.0個百分點;同比上漲51.8%,漲幅比上月擴大15.8個百分點。在豬肉價格上漲帶動下,雞蛋和禽肉類價格分別同比上漲12.7%和8.3%,漲幅均有擴大。
筆者認為,更需注意的是,從更能真實地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來看,10月核心CPI同比僅上漲0.6%,并長期處于低位,這反映出內需中有效需求長期不足,私人部門難以支撐經濟實現內生性復蘇(民企投資與居民消費)。
此外,從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PMI來看,10月份錄得數據較9月份回落,再次降至收縮區間(5月49.6%、6月50.2%、7月49.0%、8月49.4%、9月50.1%、10月49.2%),體現出當前我國經濟受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等影響,內生性復蘇動能不足,經濟恢復發展基礎需進一步穩固。往未來看,四季度經濟在全年份量最重,穩經濟政策落實需抓住時間窗口,著力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而從大、中、小型企業PMI來看,大型企業繼續處于擴張區間,中、小型企業仍處于收縮區間。大型企業PMI為50.1%,比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9%和48.2%,比上月下降0.8和0.1個百分點,仍處于收縮區間。筆者認為,其中,中、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更大,長期處于發展“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的狀態,是近兩年多疫情多輪沖擊所造成的“后遺癥”。
筆者認為,經濟實現內生性增長的“鑰匙”是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私人部門中居民消費是隨著收入預期改變的,只有居民收入預期向好,居民才會增加消費。收入預期向好則需要企業實現投資發展,尤其是貢獻80%以上城鎮就業的中小企業實現投資發展,而企業實現投資發展的前提是具備發展的信心。所以,私人部門發力的大前提是企業具備發展的信心,信心越大,發力則越大,反之則反。
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通過抓落實持續釋放政策效應,穩就業穩物價,努力推動四季度經濟好于三季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市場主體已超過1.6億戶,這也是中國經濟韌性所在。要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對相關措施要督促檢查落地,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主體信心”“要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推動擴投資促消費政策加快見效”等。
往未來看,在政策面強烈的穩增長保市場主體訴求下,我國經濟已站在新一輪復蘇期的起點上。市場主體、投資者也需理解,經濟復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動回升,過程往往會一波三折。此外,二十大報告深刻勾畫了未來的施政綱領和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在經濟工作部署部分為企業闡明了未來確定性機遇。當下我們更需要拾起發展的信心,走在經濟周期曲線之前,抓住未來的確定性。
*本文作者系增量研究院院長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