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李/文 有一種緊迫感,時時壓著陳大剛。
在中國收藏界,陳大剛是一個稍顯另類的存在,很難說他是收藏家還是個學者,雖然文博圈里的人多奉他為“大神”——他收藏著很多件傳世的絲織品珍寶。
陳大剛開辦過國內首家專業紋飾研究館,舉辦過多次和絲織品展覽,他總是在各種場合,孜孜不倦地向人們講述他的藏品,講述它們的價值所在,這和一般收藏家刻意保持的低調,形成了反差,他從不認為自己手里的文物是歸他所有——只是暫存在他手里而已。
由絲織品收藏,陳大剛涉入了對中國紋飾的研究,癡迷其中漸漸忘我,他想搞清楚關于紋飾的一切……越研究,越生出疑問,要去解釋這些疑問,又發現了新的天地,再去研究,又出現了更多疑問,這樣的螺旋一圈又一圈,纏繞了他很多年。到頭來,他越來越焦慮、越來越著急,因為這些問題或者沒有答案,或者連尋找答案的研究者也沒有。
不瘋魔,不成活。這是一種典型的學者心態,那些紋飾連綴而成的中華文明史,還有很多空白,那空白像一個個未完成的填空題,擺在那里,如芒刺背,他想填上,可他的心力、體力和財力都不允許。
這些年來,陳大剛四處奔跑,推動中國紋飾從博物館、從收藏者手中走向大眾,希望中國傳統紋飾從古物中復活,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美的源泉,這件事已刻不容緩。
陳大剛著急什么呢?自己手里的這些寶貝藏品,還沒有被充分認知和欣賞,他希望把它們盡可能地展示出來,讓人們到他那兒去汲取靈感,去做設計,將傳統文化的美,反哺給社會和大眾,哪怕僅僅只是抄襲。
好在,對傳統紋飾的研究,正從浮光掠影,進入到辨析和研究的時代,陳大剛孤獨地行走了25年,漸漸迎來曙光,而這段時間,恰好也是文物收藏由少到多,文博研究由冷到熱的時光。
其實,甲骨文的“文”字,就是一個站立著的人形,上面是頭和左右伸展的兩臂,下面是兩條腿,中部胸間則是個花紋圖案。文,即指“文身”。后來,“人”站立著沒變,胸前的花紋省略了,后人増加了偏旁“纟”,產生了形聲字“紋”,即花紋、紋理,因文字是用刀刻的,又引申為文字、文書。
殷墟甲骨文里的“文”字
文,是“紋”的古字,文和紋本就相通。而文字,何嘗不可視作甲骨上花紋呢?它牽系著華夏文明演進的線頭,幾經遷延,不知跨越了多少年、多少個世代,攜帶著歷史的默默溫情,一直傳習到了今天。
關于中國紋飾的種種,我和陳大剛先生暢談了一番。
紋飾源流
經濟觀察報:如果追溯一下中國紋飾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
陳大剛:中國紋飾起源于絲織品。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目前推斷應該是從結繩記事開始,因為絲織品柔軟更易于操作,便于表現紋飾。河南滎陽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碳化了的絲麻織品殘片,距今約5630年。而和絲綢相關的,碳化了的絲織品殘件,則是8000年前就有了。
新疆出土的實物——西周的織錦,有簡單的條紋,那也是紋飾。而更早的商代的青銅器則有絲織品的印痕,那時的絲織品非常珍貴,用青銅器作陪葬品時,要先用絲織品包著,出土絲織品的印痕就碳化了,包括三星堆也出土了碳化的絲織品。所以說中國紋飾是很早的,商代初期鑄青銅器,也是先根據織繡紋飾做成模范再澆筑。
漢 四神博局紋鏡,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外圍是卷云紋,直徑11.5厘米,山西博物院青銅博物館/藏
目前已知有紋飾的實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5500的紅山文化。中華第一龍C形龍,龍的額及鄂底皆刻有細密的網狀紋,這就是紋飾。再追溯到距今約8000年查海興隆洼文化,普遍認為它是泛紅山文化早期,那里出土的玉器已經很精美了,有玉斧、玉錛、匕玉、玉佩等。女子戴的玉玦耳飾——耳環,放到現在也很時尚。圓環有線切割的口,有曲線紋,這也是紋飾。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要找一個實物佐證,絲綢文明是最好的實例。因為絲織品以及紋飾延續而來的這條文脈,一直沒有斷,至今仍在傳承。
西漢 條狀山字紋織錦。陳大剛/藏
經濟觀察報:我們在很多器物上都能看到紋飾,比如陶罐上的圖畫,那也算紋飾嗎?
陳大剛:當然算!紋飾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在不同的器物上是相通的,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大汶口文化的紋飾就很豐富了,有波浪紋、花瓣紋、草木紋、太陽紋、三角紋等等,還有表現人臉的,這也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給收藏品斷代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紋飾特點。后來收藏逐漸不止于絲織品了,只要有好的紋飾及研究價值,古琉璃、瓷器、玉器、金銀器、木雕……不論什么材質的器物,我都會想辦法收藏下來。
要說到對紋飾的收藏,紋飾又和絲織品關系最為緊密。我個人的能力有限,至少在絲織品這一塊,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民國都有收藏,共計600余件。同時代的其他材料器物的紋飾我也做橫向的比較,比如宋朝玉器的素雅風,在同時期織繡品上的表現風格如出一轍。
癡人之藏
經濟觀察報:您是怎么開始收藏和紋飾相關的文物的,有什么特殊的機緣嗎?
陳大剛:這要從中國1994年有第一場拍賣會開始的時候說,有了拍賣,收藏就慢慢起來了。那個時候字畫第一,瓷器第二,玉器還沒火起來。我1997年7月入行,也算是趕上第一波了。我是很認真地做收藏,每一件藏品都有筆記,記錄收購價格、出賣人的特征、狀況,甚至討價還價地過程。
剛入這行時,頭半年也是見啥都買。專門搞絲織品收藏,其實有一些偶然因素,我記得是有一次去逛潘家園,那時節應該是十二月份的一天,挺冷的,在一個攤兒上看到兩個人,跟前擺了三件織錦唐卡,就只有那三件,不像其他攤位琳瑯滿目,我這一路走過去,隨便問了一句多少錢?人家回說1000塊。
1997年時1000塊就是高價了??!我那會兒還是新手,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淘物件超過200塊不買,因為不懂,盡可能把損失降低。人家要1000塊,我搖搖頭。人家說那你還個價啊,我就說100吧,心說這肯定不能賣啊,撂下話就走。走了兩步,人家把我喊住了。說這一件100,一共三件,你要買三件都得買。那時候我對唐卡一點兒知識沒有,左看右看,盤算著“這塊布”至少也是100年前的,有上師像和藏文,這么精美的一件織錦,就算是現代人織,100塊錢也打不住啊。這么盤算完,就把三件唐卡買下來了。
回來后,為了把這三件唐卡搞清楚,我就四處找書買書——要不說我是認真地玩兒,北京的各大書店都跑遍了,什么考古書店、專業書店,結果一本兒都買不到,沒有一本能把唐卡的歷史、工藝、紋飾詳詳細細說清楚的書,只能找到相關的書里零星的一兩篇文章,很難有個全面透徹地了解。
你要問那不是白跑了嗎?不白跑!這讓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兒,這是個機會??!說明那時候還沒什么人關注到這塊兒,也沒有人跟我爭這一塊兒??!我就這么著開始了絲織品收藏,那時候我經營的家具廠效益挺好,從1997年到2007年,我基本上都是買買買,買了整整10年,基本上只進不出,辦家具廠掙了點兒錢,基本全花到這里了。
鄭州大河村遺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出土的繪有天象圖案的彩陶罐,繪有條狀紋和菱形紋。
經濟觀察報:從文物收藏到學術研究,還是有區別的。有人收藏只是為了做生意,您屬于什么情況?
陳大剛:我是一邊收藏一邊研究,慢慢地也癡迷了,喜歡研究各種紋飾,你鉆進去了就會發現,很多關鍵藏品,要是少了一兩件,你就會特別遺憾,就像斷了脈絡。例如通過一個壽字紋,你就能捋出中國從漢代到晚清的演變,因為每個朝代的壽字紋都不一樣,所以越收越多,不斷填補空白,才有可能捋清楚這個脈絡,因此出手的藏品極少?,F在,你讓我鑒定各種器物上的龍紋,我只要看一下龍爪的樣式,基本就可以斷代了。
2007年6月,我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習了兩年,受益良多。授課的都是國內文博領域的頂級專家。雖然在紋飾這個方向上不多,但是對學術研究有了基礎框架,知道紋飾在文物里屬于什么位置。我讀研修2班,偶爾也給3班、4班的同學上課,因為我有藏品可以拿出來展示,這么難得的機會學友們格外珍惜。
經濟觀察報:您只收不賣,也沒辦法循環起來???
陳大剛:收的越來越多,當然也面臨經濟壓力,勸我開店的朋友多了,但我不舍得賣啊,精品基本都留下來了。那些年基本上只賣過兩次;2008年,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買了我一批藏品,這是國內織繡界最權威的博物館;再一次就是首都博物館,也買了一批藏品。為什么只賣給博物館,因為他們會維護及展陳,我想看的時候還能看到??!
其實剛剛說1997年時沒人收藏絲織品,這話絕對了,我后來才知道,古玩城也有專門經營絲織品的,不過他們就是開店,收進藏品,等合適時機就賣了,雖然它們也懂斷代,但不是真正地做研究,當然他們都賺了大錢,但很難留下精品。
經濟觀察報:那300塊錢買的唐卡后來的結局呢?有沒有看走眼?
陳大剛:還真沒看走眼。那三件當年年底就賣了,因為當時剛入門,心里不太踏實,就想試試那東西的真偽,找了一家當時有名的拍賣公司,結果很快就出手了,而且一件就賣了1500,那是15倍啊,這么一來,我的信心大增,堅定了絲織品收藏的決心。后來,那樣的唐卡,我又通過其他渠道再次買入收藏了。
明中期 綠地織金龍紋妝花緞,陳大剛/藏
紋飾通史
經濟觀察報:中國國內對紋飾的研究,大抵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陳大剛:對傳統紋飾的專項研究,未來的路還很長。紋飾在中國來說,目前沒有專門這個一個分類。專家的研究有按器物分類的、有按朝代分類的,都涉及到紋飾,但始終沒有把紋飾作為單項研究的。
沈從文是國內研究紋飾的祖師爺,大家都知道沈從文是個文學家,1949年前后他受到批判后,開始搞文物研究,一度當了故宮的講解員,然后研究服裝服飾,后來在1981年出版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但沈從文的研究,還沒有細到每個紋飾,但是通過他的梳理,傳統紋飾從此有了歷史脈絡。沈先生還發掘和匯編了很多民間用的紋飾——當時叫紋樣。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編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年8月
現在國內研究紋飾的頂級專家就兩個人,一位是沈從文的關門弟子王亞蓉老師,王亞蓉老師現在社科院,她去過我家三四次,專門為了看我的藏品,王老師看得特別仔細,是分批地看,她是這方面研究的權威。另一位就是趙豐老師,趙豐是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現在主要研究中國絲織品和國外的交流。
總的來說,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個高校有紋飾相關的專業,也沒有專門研究的人,到目前為止中國紋飾還是個小眾領域。
經濟觀察報:聽說您還收藏了很多緙絲,民間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為什么緙絲這么珍貴?
陳大剛:因為緙絲是皇家血統,民間玩不起,甚至不是大師也玩兒不了。當時在宋代能玩的也只有沈子蕃、朱克柔這樣的大匠,所以緙絲才珍貴?,F在康熙以前的緙絲,哪怕是有殘缺的,也全是國家級文物,因為康熙以前的太稀少了,在絲織品里緙絲是珠穆朗瑪峰,織錦只是高山。
明 寒山寺緙絲。陳大剛/藏
之前,研究緙絲工藝最早在什么時期,有專家學者推斷說唐代以前已經有了,但是沒有實物佐證,唯一一件唐代以前的實物——“太平昌盛”,就在我這里,這就是它的價值。這件文物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同齡,都是東漢時期,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也是中國首批不準出境的唯一的織繡文物。
“太平昌盛”這件緙絲藏品,是用隸書緙有“太平昌盛”字樣。紫地,配以5個人騎馬狩獵圖案,非帝王之家不可用也。之前有收藏圈的朋友說我是織繡收藏家,我說只是愛好收藏而已,不敢接“家”這個字。但是憑著“太平昌盛”這件緙絲,我還真大言不慚敢接這個字了,因為有了這件可以填補織繡界空白的緙絲。中國學術界也推斷緙絲在唐代之前就有了,但沒有實證,就沒法定論,有了這件實物,就把緙絲的歷史往前推了七百年!
這件緙絲,我第一眼看到時就震驚了。但他的價格實在太高了,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我有一個原則,絕不借錢買藏品,只好把藏品寄還給朋友。結果寄出之后,整整一周寢食難安,老想著這件東西,因為出售者在中國找不到買主,就很可能賣到海外了,這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頂級緙絲,在我上手后又漂流海外,我豈不成了千古罪人,還有何臉面稱為織繡收藏家?最后我決定以參股的形式和親戚們籌款。再次手捧“太平昌盛”,我喜極而泣,隨后就是凝視良久,呆若木雞……
經濟觀察報:絲織品有造假的嗎?
陳大剛:絲織品的收藏相對小眾,買到假貨的可能性不大,10年前幾乎沒有假貨,因為造假很難,至多是把一件民國時期的絲織品說成是乾隆時期的,這樣售價高一些,這種情況,即便上當也就認了。
在織繡上作偽的很少,因為制作成本很高。首先材料要是真絲的,其次制造工藝達到不了那個水平,在清光緒之前,織機都是木織機,木織機的絲織品是格外柔軟的,光緒以后,特別是進入民國,國外的鐵織機進來了,織繡的效率高了,但和木織機織的有差別,上手就能感覺出來。
在古代,一個優秀的繡娘首先是個畫家,現在這是不可能的,哪個畫家還愿意去學刺繡。而且刺繡可以追溯到至少1800多年,留下的公認的好的刺繡作品,我感覺都是天才繡的,她們要有一定的藝術造詣,要對色彩嫻熟把握,還要有一定的修養,保持平靜的心,不能同時具備這些,是萬萬繡不出精品的。
最近10多年,緙絲的價值被發現后,作偽就出現了。但緙絲作偽很好辨認,首先以前是植物染料,現在是化學染料。緙絲的織法是“通經斷緯”,經線不變,緯線顯花,以點及面,變化萬千,織造過程非常繁復。而緙絲作偽做不到如此細致的工藝,到人物的眉眼就用墨筆畫了,作偽者必偷工減料,與真品相距甚遠。
同樣的道理,刺繡作偽的也幾乎沒有,因為刺繡太費工夫了。而且,新的刺繡比老的還要貴,特別是當代大師的作品。所以,對于剛入門喜歡織繡收藏的人來說,買老的有可能走眼,還不如直接就買新的,收藏者的這種心態,讓刺繡作偽的空間更小了。
時代氣象
經濟觀察報:聽您的敘說,我感覺不同時代的風貌和審美都會在紋飾上有所反映,是這樣嗎?
陳大剛:我們現在能了解的,是從器物上尋找中國的朝代更迭、時代演變,器物總是有它的盛衰,紋飾卻是相通的,是一以貫之的,一個時代流行的紋飾,會在各種器物上體現。
中華5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是石器文明、玉器文明,紅山文化集中體現在玉器文明上,那么到了商代就進入了青銅器文明,春秋戰國時期是鐵器文明,到了漢代,又進入第二段玉器文明,大致這么個情況。到了唐代,金銀器進入最輝煌的時期,這也是受西亞及外來文化的影響,然后到了宋代,繪畫和瓷器同時登峰造極。
中國的很多器物承載的藝術,都是在到達頂峰之后走下坡路。青銅器在商代達到頂峰,到漢代已無創新,唐代金銀令后世望塵莫及,宋朝瓷器及緙絲只能高山仰止,所以你看,器物都會有興盛和衰落,但無論哪個時期,鐫刻在器物上的紋飾,都會延續下來,如果你專注于紋飾的梳理,就會發現紋飾代表的時代脈絡始終沒有斷,你完全可以通過紋飾來斷代。甚至可以說,我們能通過紋飾來判斷朝代的更迭及興衰。
在北大進修時,老師有一次考我,說清朝康雍乾的蒼龍圖案,你通過龍的爪子來給斷個代。為什么呢?因為康雍乾130年,三個皇帝的審美情趣不同,紋飾就不同,反過來你就能分得出來大致年代??滴鯐r代的龍爪好比叫蒼龍教子,老態龍鐘的江湖大哥在這兒,我不化妝不裝飾也很牛;到了乾隆時期,龍就五顏六色了,被諷為“農家樂”,總是濃艷繁復。
宋-元 紅地花卉頭像織金錦。陳大剛/藏
經濟觀察報:從紋飾上也能看出中國人的審美取向吧,這個您有什么心得?
陳大剛:是的,你從拍賣會上能體會到。元代作為游牧民族,它也融合很多其他民族的元素,所以元代的紋飾和唐代接近,明代的紋飾和宋代接近,清代的紋飾又接近元代,總是隔代相承,一跨跨出好幾百年。為什么呢?因為宋、明是漢人主政。
為什么元代像唐代的?因為他們都是民族融合的時代。清代也是集大成,清代的紋飾同時又受了蒙古族、遼金文化影響,最后和漢文化結合,最后達到了繁復精致,事無巨細。如果橫向看,紋飾在不同器物間也相互借鑒,回字紋、萬字紋這些經典紋飾,在絲織品、玉器和青銅器上都很常用。
你再看唐代的紋飾,因為受西亞影響,那時的紋飾大氣簡潔。例如寶相花,只有三色,和唐三彩一樣。到了宋代,突然間全變了,織繡品上的“八達暈”就出來了,它象征“四通八達、財路亨通”,這就把漢族的莊重華美體現出來了。那么到了元代,紋飾突然又變了,又恢復到簡約張揚的風格。你看元青花瓷器上的龍紋,龍的體態都很健碩,像是健身房練出來的。
同樣還有對馬的表現,漢代“太平昌盛”那5匹馬,沒有大肌肉塊,馬很瘦,小細腰,尾巴根部會翹起來一下。到了唐代,你看昭陵六駿的馬,馬全是大肚子、腱子肉,而且裝飾性強了,馬尾巴都要系一朵花。
明萬歷 青花纏枝捧壽字紋缸。山西博物院/藏
經濟觀察報:是不是也有一些國外定制的絲織品,能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紋飾可能是個鑰匙?
陳大剛:這個確實有,法國定制的絲織品,有一部分紋樣就是法國人提供的,我們來加工制造。17世紀時,法國宮廷非常流行來自中國的絲織品,那個時候,他們國王和貴族都流行用中國的絲織品和器物來裝點生活。目前清代有一些實物,可以證明是當年法國人定制的瓷器,還可以看出定制的紋飾,是按照法國人的審美和喜好來燒制的。在一次中法交流特展上,展出的法國皇室絲織品80%是中國制造,紋飾也是康熙朝的,另有10%是法國紋飾,中國訂制。
這種交流其實是雙向的。我們剛才談到的緙絲工藝,其實緙絲不是中國人的專利,緙絲源于緙毛,緙毛是西亞傳過來的,是我們學人家的。刺繡、織錦是中國人的,這個沒的爭論,但是緙絲源于緙毛,也是能肯定的,因為我有實物為證。
清 乾隆皇帝明黃色緞繡彩云蝠壽字金龍紋男夾龍袍(左),嘉慶皇帝月白色緙絲彩云金龍紋男夾朝袍(右)。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藏
經濟觀察報:我們講絲綢曾經是中國對外出口的大宗商品,那么中國的紋飾,是不是對西方人也會有一些影響?
陳大剛:理論上可以這樣推斷。我們需要更多的實物加以證明,這方面目前還沒有人研究。你提出的是個大課題——“中國紋飾對世界潮流的影響”,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要沿著一帶一路去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去看,不是參觀,是去研究。
例如去意大利的博物館,查找唐代出口的絲織品里有沒有中國紋飾元素,而這些元素有沒有演化、轉變成為當地的審美,用在他們的器物上,我相信這里肯定會有蛛絲馬跡的聯系,這需要從理論到實證,扎扎實實去做研究。
國潮來襲
經濟觀察報:您研究的中國紋飾里,有哪些是受現代人歡迎的?
陳大剛:這例子很多。2014年APEC北京峰會,各國元首穿中式服裝的合影,這些領導人穿的中式服裝中,就是萬字紋紋飾打底的寶相花花紋,寶相花的花紋來源于大自然的花卉,端莊大氣。它也是千變萬化的,大致形狀是圓形,但里面的內容可以是各種花的變形。
所以,那幾年大家流行穿中式服裝,萬字紋和寶相花紋也就熱了起來。寶相花的花紋,最早出現在北魏,到唐代時最繁榮,然后一直延續到清代,但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不同朝代的寶相花也是不同的,唐代的寶相花無所不包,高度吸納外來文化,這從很多器物紋飾中都有體現。因為唐朝經濟繁榮,文化開放兼容,它是中心,來了就是大唐的人,優秀的文化符號和審美傾向,都可以被我吸納進來。
經濟觀察報:現在國潮的服裝服飾非常流行,去故宮游覽,到處可見身著漢服古裝拍攝的年輕人,應該說中國紋飾也進入了一個價值發現的時候了吧?
陳大剛:應該說國潮是火起來了,但中國紋飾還沒熱,這很遺憾。你說的很對,對于傳統文化衍生品的消費,90后00后年輕人更愿意買單,他們受惠于改革開放的紅利,這就是文化自信賦予時代的力量。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就是紋飾??梢约毾胍幌?,對色彩的精準運用,歐洲文化里也不缺乏;青銅文明,西亞也早于我們。而中國的紋飾文化,五千年沒有斷過,是一個承載文化與文脈的獨特形式,我們的回字紋、萬字紋、卷云紋、寶相花紋、八達暈紋,至少四千多年了,現在也在廣泛應用。
而服飾中的紋飾,又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多重內涵。龍紋、海水、江崖、祥云紋、十二章紋等等,都嵌入了深刻的寓意,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舉個例子,你知道在龍袍外觀上繡著八條龍嗎?不是九五至尊嘛!為啥是8條龍,其實在龍袍下擺處右邊偏襟釘扣里面,還繡著一條小龍。用現在的話說,皇帝也很謙虛低調,9是最大的數字,在明顯處不能都露出來,寓意做皇帝也不可太滿、太張揚,這是規矩,也是文化。
可以說,傳統紋飾里處處有學問,件件有講究。消化吸收再設計提煉,再在生活場景表現出來,便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傳統文化。
清乾隆 紅氈地衣線繡花卉掛帳。陳大剛/藏
經濟觀察報:您追不追???您如果看一些古裝電視劇電影的時候,估計能挑出一堆毛???
陳大剛:是??!很多古裝影視劇在器物和紋飾始用上張冠李戴,笑料百出。比如宋朝的酒瓶陳設在了唐代宮殿;喻意長壽的仙鶴紋印在了迎親的花轎上;清晚期盛行的翡翠飾品也可穿越千年,讓大宋市井婦人皆可配戴。
這里有個匹配的問題,你的服裝款式和紋飾圖案最好是與相應的朝代匹配的。但是我們的設計師,不是專業搞紋飾研究的,不懂這里的區別,也不去認真去查詢考證,都是簡單地扒紋飾,想配個龍紋,打開電腦百度一搜,就有幾百種龍紋,但這個龍紋是哪朝哪代的,是哪些人的喜好,是哪種衣服上用,他不懂也不在意,所以用準確的時候很少。
我接觸過一個地產公司,把清代的窗飾說成是唐代的寶相花紋,項目開盤時請我講唐代紋飾與項目的關聯,我拒絕了。華夏紋飾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指鹿為馬的事我不干。
現在國潮消費漸漸起來了,但是中國設計沒跟上。你看現在的年輕人,經常要花幾千塊錢買漢服,你再看這些漢服,都做得很爛,各種朝代各種紋飾隨便扒拉,拼湊在一起就是漢服。
我們現在提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紋飾就是文化的載體,你讀懂一個朝代的紋飾,就能讀懂那個時代的文化內涵。那么現在這個局面,只能說國潮還處在初期,或許再過5年,最開始玩兒漢服的人,會在漢服中分出高低三六九等來,那些不倫不類的設計,會被大家鄙視,大家會各自有各自的崇尚,例如你喜歡宋代的雅致,還是唐朝的大氣,這都沒問題,當我們有了對紋飾設計元素的尊重,或許會改變現在魚目混珠的局面。
中國設計
經濟觀察報:您現在也做文創產品,哪些經典紋飾運用到了你的作品中?
陳大剛:我從2014年開始設計了第一款萬字紋絲巾。當時跟清華美院的一個年輕人合作,那年正好故宮文創也推了出來。我首選出來的就是萬字紋——以宋代的傳世滿繡為素材,這些元素我選出后就直接交給年輕的設計師,讓他們按90后年輕人的意識,重新組織圖案,但要保留這個元素。
為什么設計宋代的萬字紋呢?因為萬字紋理論上是人類上第一個紋飾,它可以上溯到1萬多年前,現在考證萬字紋并非源于佛教的,也不是源自中國的,其實最早源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魏時期開始將卍譯為“萬”字,唐代武則天將卍正式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稍加留意會發現,現在我們的萬字紋還常常用在建筑上、家具上、服飾上……
宋代的萬字紋很緊湊,內含5個“S”,而且萬字不斷頭、一個組團不斷變化,好像宇宙星際聯系起來,而不是像現在僅僅排列一行萬字;明代的萬字紋與流水紋組合起來,萬字旁邊有兩道小水溝,比較舒展;到了清代那兩條線都沒了,就變成了純萬字,萬字斷頭了,中規中矩,而這在宋代是不吉祥的,因為斷頭不長壽。你看,從一個萬字紋中,也能讀出不同時代的大不同來。
總的來說,宋的萬字紋繁復而包羅萬象,讓人著迷。用色素雅,不張揚,靜中取悟,密而有節。元代萬字紋開始高大上?;ɑ苎b飾也融入其中。明曲水萬字開朗中正,到清開始瘦身簡潔,一直延續至今。
北宋 滿繡萬字不斷頭(左),明代萬字菱形納紗(右)。陳大剛/藏
現在博物館里能看到的最早的萬字紋絲織品實物,據我了解是明代的曲水萬字,因為你研究紋飾,總要有實物來加以證明。再往前看,元代和宋代的萬字紋,我都有實物藏品,這也是我的幸運。
后來還選用了明代的八達暈,用在絲巾的圖案上,一點設計也沒加減,就是描了紋樣,結果出來就富麗堂皇,就是精致的作品。因為這些經典的紋飾,都曾經是皇家御用的紋飾,給皇帝做設計的人,都是大設計師??!
經濟觀察報:聽您說來,這些古代的經典紋飾,直接拿過來用就行?
陳大剛:對啊,就是拿來就用!
從收藏本身的歷史來說,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宋代開始,我們就有了宮廷收藏、寺廟收藏、私人收藏,從收藏本身來說,收藏者對于藏品來說,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匆匆過客,你能活多少年呢?這些藏品蘊藏的價值是全中國的,甚至是全人類的,我只是這件藏品的一站,只是替人們暫時保管。如果我只是據為己有,能有什么價值呢?
如果說還稱的上是個“收藏家”的話,那我覺的我就有了一份社會責任感。從這一點來說,如果這些藏品不能在現代發揮作用,我覺得這是對社會財富的浪費。具體到我收藏的紋飾,如果讓它們重新活起來,激發設計師的靈感,給她們一些養分,給我們的生活增加美感,這何樂而不為呢?
明 八達暈佛膝圍云錦,右為根據上述紋飾設計的披肩。陳大剛/藏
經濟觀察報:您說的特別好,現在振興“中國制造”的同時,還有一個振興“中國設計”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我們要從哪里找元素、找素材。
陳大剛:你說的這個沒錯,這是一個大工程,我跟很多文博專家都探討過,我說應該建立一個中國紋飾庫,這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兒,為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設計,做了一項基礎工作。
我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太薄弱了,我希望國家大博物館都來做這個事才好。我這1000件藏品可以做個打底的,但還是要再廣泛搜集。比方說青銅紋飾,全國各大博物館的青銅專家,把所以的青銅紋飾整理匯編成冊,就有了青銅篇;再往下是織繡篇、玉器篇、瓷器篇……這不是跟字典一樣嘛!
有了中國紋飾庫,對設計師來說就有了依據,你要參照宋瓷的顏色,準確權威的汝瓷顏色調出來給你用;你要用唐代的寶相花,所有分門別類的寶相花任你選用,而且有準確的釋意;當然這個過程你得付費,但好處是,這樣能準確無誤地傳達我們的傳統文化,你的設計作品里,是要唐代的恢宏大氣,還是宋代的典雅清新,都可以按圖索驥。
2020年7月開業的Apple Store北京三里屯新店,在裝潢中融入了中國傳統藝術景泰藍和寶相花。
經濟觀察報:總的來說,提升中國設計的原創水平,從中國傳統紋飾里尋找創意是一條路。
陳大剛:從紋飾到設計,這其實也是個巨大的工程。我們現在的服飾設計領域,沒有遵循中國一個文化的主脈去做的,傳統紋飾元素是胡亂在用,只要賺錢就行,我覺的這是很沒意思的事兒。
我到蒙古國的烏蘭巴托,二百多萬的人口,都有自己的鮮明的傳統紋飾,在建筑、服裝和各種藝術品上都有體現,越南、東南亞一些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服,有自己鮮明的紋飾。但中國目前對傳統紋飾的使用,還沒有理出頭緒,這和泱泱大國不匹配,和我們的歷史文化也不匹配。
眾所周知,全球多家奢侈品,也借鑒了中國傳統紋飾,來迎合中國市場。中國設計界如果很好地運用中國紋飾,那是很大的市場。反過來說,中國紋飾這么大一塊蛋糕,到現在還沒有人去動它,這事兒實在太可惜了。
我現在嘗試做絲巾,也是想打個樣兒,試著把優美的傳統紋飾推出來,用在絲巾上、服飾上、布藝上……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