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應梅 “中國企業對全球市場的興趣加大,鄧白氏內部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通過鄧白氏網絡調查全球企業的量級,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每年大約增長30%,疫情爆發之后這兩三年,每年的增長可以達到50%。”鄧白氏中國區總裁吳廣宇在進博會上接受經濟觀察網專訪時表示。
吳廣宇對記者表示,今年所有的企業都需要增長,因此今年第五屆進博會上,鄧白氏參展的主題定為“全球發展,決策賦能”。此外,鄧白氏在本屆進博會上在亞洲范圍內首發了全新“數字化全球市場拓展解決方案”。
吳廣宇表示,以外貿出海領域為例,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定位與目標:大企業出海更重視品牌的建設,小企業更看重訂單的獲取。
全球數據和分析驅動的決策賦能機構鄧白氏(Dun & Bradstreet)成立于1841年,公司歷史超過180年。1963年鄧白氏發明了鄧白氏編碼,被廣泛用在全球企業識別上。鄧白氏1981年進入中國市場開展業務,距今已超40年,其在中國的業務面向各行業龍頭企業、機構和中小企業,見證了中國企業的數字化發展。
訪談:
企業需要增長
經濟觀察網:鄧白氏在過去幾屆進博會上有哪些收獲?今年參加進博會更看重什么?
吳廣宇:鄧白氏從2020年開始參加進博會,今年是第三次參展。第一次參與進博會時,正值鄧白氏中國區要做業務轉型,需要更加本土化的發展,同時希望結合中國數字經濟和“雙循環”發展。進博會提供了一個推廣產品服務和連接客戶的平臺。
今年鄧白氏參展進博會的主題是“全球發展,決策賦能”,同前兩年一樣,重點仍舊放在“發展”上。在宏觀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所有的企業都需要增長,如何找到增長點,成為企業近年發展的重中之重。
基于此,每年參展進博會,我們都圍繞著“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推出新品,第一年推出的是“模塊化全球數據服務”,幫助中國企業在多種場景中更好地利用全球海量數據,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第二年推出了“全球數智供應鏈解決方案”,助力中國企業打造經濟和安全性結合的供應鏈產業鏈;今年,觀察到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并沒有阻擋住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市場的腳步,中國企業還在加快拓展市場,而 “一帶一路”倡議、RCEP的簽訂等很多對外開放的舉措也在鼓勵企業“走出去”,于是我們亞洲首發了“數字化全球市場拓展解決方案”,期望能夠幫助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加快實現業務的增長。
經濟觀察網:此次進博會上鄧白氏帶來了多個依托AI、云的基礎技術的風險管理平臺,AI、云計算這些技術的加持,給數字化解決方案帶來什么樣的革新?
吳廣宇:我對數字化的看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化,就是線上化,大部分企業已經做到;第二階段是數字化,這個階段,數字作為一個要素能夠進行流動,這樣企業能看到各部分的真實狀態是什么,或者說能更快地看到重點;第三個階段是智能化,智能化的意思是除了以數字化為基礎以外,對將來能進行預測,需要做統計建模分析,這一步要引入大量的AI技術,還有機器學習的方法。通過建立一個模型,在數字化基礎上,能夠做出預測性的評分、預測性的結論判斷,從而掌握未來的趨勢,所以這一類技術引擎能夠幫助實現的對未來的一個洞見。
鄧白氏本身不做AI等技術,如果市場有需求,這方面我們會跟一些云計算公司合作,把數據、科技、應用場景結合起來,提供給企業客戶。
經濟觀察網:不少企業在做數字化解決方案,鄧白氏有何競爭優勢?
吳廣宇:首先,我們提供的是全球性的方案,鄧白氏有全球的企業數據,這是一個歷史積淀很深的全球數據庫。另外,新發布的這個方案還涉及了鄧白氏編碼,這是鄧白氏推出的數據治理工具,它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去精準識別定位企業的客戶,也是鄧白氏的一個核心價值。
中國企業需求之變
經濟觀察網:鄧白氏服務的客戶有哪些行業?從鄧白氏的觀察來看,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有何趨勢?
吳廣宇:鄧白氏服務的客戶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大型企業,服務的行業從金融機構到工業企業、也包括醫藥、汽車、能源化工以及新興的科技類企業。第二類是廣大的中小企業。鄧白氏服務的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業務比重大概是對半分。
兩類企業優勢不一樣。拿現在比較熱的跨境出海貿易來說,大的頭部玩家有足夠的資金優勢和成熟商業模式,它們更看重品牌出海,比如怎么把國內的品牌推到國際市場、或在海外市場中創立或者收購一個品牌,從更高的層面上去輻射當前的市場。
中小企業關心的不一樣,它們更看重下個訂單在哪,以及怎么樣生存下來。中小企業在跨境電商領域確實有很大的成長。目前比較主流的跨境電商方式,一是借助大互聯網平臺開展業務,第二就是自建站,企業自己建網站去拓展海外市場。這兩種方式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了中小企業快速靈活的優勢。
經濟觀察網:您如何看待接下來中國市場的數字化機遇?
吳廣宇:數字化的發展需要結合應用場景。比如跨境電商是外貿領域中小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的代表場景之一;而許多大型企業更加重視數據治理,通過打通企業內部的數據孤島,將各流程更緊密的連接起來,提高企業的運營決策效率。
信用風險評估行業之變
經濟觀察網:鄧白氏在信用風險評估領域積累深厚,這個領域這些年發生了什么變化?
吳廣宇:信用的風險評估,已經從單體或者單點的評估變成一個全局性、網絡化的評估。一個企業的信用其實受它周圍的環境所影響,同時被上下游企業的關系所影響。以前信用評估是一個一個進行評估,現在我們更要看它的供應鏈,也要看它的整個生態系統,考慮它的集團關系,考慮它的企業家族關系。之前受限于技術,我們做不到細致的分析;現在有大數據分析以后,信用風險評估就能更加完善。
另外,我們也觀察到替代性數據使用普遍。原來企業只能看到一些財務信息,現在各種各樣的數據非常多,各種替代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的認識到信用風險。這兩點是整個信用風險評估技術的一個新發展。
經濟觀察網:國內企業如何建設信用風險評估?國內企業對這個領域的認識是怎么發展的?
吳廣宇:國內企業越來越重視信用風險評估,但不同企業所處的階段和需求不一樣。大型企業更加重視商業風險,從為什么做到怎么做,需要結合自身業務落地解決方案。每個企業面臨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企業可能只有一兩個客戶,那就不需要做群體性分析;有的企業客戶是成千上萬的,信用風險評估工作壓力就比較大;有的企業它面臨的客戶比較單一,在一個行業里有很長期的客戶;有的企業可能客戶遍布各行各業。不同企業面臨信用風險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找到信用風險評估的目標后,需要將其和業務發展聯系起來。
確定需求后,鄧白氏通過找模型和數據,搭建一套平臺。最后是數據落地,光有系統不行,必須有數據在——就像你修一條高速公路,必須有汽車在上面跑。
經濟觀察網:做好信用風險評估具體能帶來什么效果?
吳廣宇:第一個提高效率,第二是降低風險增值。效率提高上有個例子,鄧白氏之前服務過一家大型的物流企業,原來它整個做信用風控的團隊可能有40個人以上,每個月工作量非常大。通過使用我們的一整套系統后,很多東西可以用系統解決、用數字化方式解決,不需要這么多人手了,這40人可以把精力放在具有更高風險的地方。
第二個是管控風險,從應收賬期壞賬的比例來看,包括我們實施的很多項目都有明顯的改善,這個好處遠遠是大于它在這方面投入的。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