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余詩琪/文 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上,“老朋友”諾華帶著多個針對重大疾病領域的“全球唯一”或“全球首個”的產品、在研產品線、前沿療法亮相,集中展示了針對心血管、免疫、腫瘤、眼科、中樞神經等核心治療領域里的多款創新藥物。
諾華創新藥物中國總裁張穎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通過進博會這個重要平臺,諾華能將全球領先的產品帶到中國。同時諾華也受益于進博會的“溢出效應”,與中國醫療生態圈建立了緊密的聯系,攜手海南博鰲樂城、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創新藥的引入和落地。
今年對于諾華來說也是關鍵的一年。在今年上半年,諾華宣布采用一種新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進一步聚焦創新藥,支持公司未來十年的進一步增長。其后公布的諾華全球新戰略中,強調了通過在研發方面的技術領先優勢和創新的可及性舉措,能夠減輕社會最大疾病負擔的高價值藥物。在此次變革的背景下,今年4月,諾華將諾華制藥和諾華腫瘤整合為諾華創新藥物,并將深耕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實體腫瘤和血液疾病等核心治療領域。
在本屆進博會上,諾華創新藥物中國總裁張穎對經濟觀察網表示,中國的醫藥市場在過去五到十年從“老藥常青”變為創新藥高質量發展,諾華也將布局創新藥放在首位。諾華計劃在5年內遞交50個新產品和適應癥,目前已經有100多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僅僅是今年上半年就有6款新產品和適應癥已經獲批。
以下為經濟觀察網與諾華創新藥物中國總裁張穎的對話:
經濟觀察網:諾華在本屆進博會帶來了哪些創新的產品和新的合作方向?
張穎:這是諾華來到進博會的第五個年頭了。我們今年有兩個方向,一是創新,二是互信,創新意味著我們借著這個平臺,把“全球領先”和“全球第一”的創新產品帶到進博會這個重要的平臺,向中國展示?;バ耪f明我們希望和各方,尤其是生態圈的各方伙伴一起加強合作,把創新的產品通過創新的診療模式帶給更多的中國患者。
我們這次帶來的20多款獲得醫學諾貝爾獎 --“蓋倫獎”的產品,包括諾欣妥、可善挺等一系列的產品,希望能夠給更多的患者帶來互惠。其中有兩款新產品,我特別想介紹一下。
第一款是一年兩次注射降脂的產品Inclisiran,通過皮下注射,每六個月注射一次,就可以把血脂,尤其是壞膽固醇大幅度降低,目前已經在博鰲樂城先行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落地,惠及1000多名患者。
第二款是前列腺癌產品,是放射配體療法,通過放射性同位素和靶體的結合,能夠精準地找到前列腺癌細胞,同時有生存優勢,又有非常好的患者安全性獲益。我們希望這兩款產品通過進博會平臺加速在中國的落地。
經濟觀察網:諾華重點提到了在落實醫藥可及性方面的舉措,在具體業務過程中如何落實?
張穎:我覺得可及性有兩個方面,一是要用得上,二是要用得起?!坝玫蒙稀币馕吨枰柚叩臇|風,更快地加速新產品在中國的落地,進博會就是非常好的平臺,而且今年我們又憑著“先行先試“的模式,在博鰲樂城先行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分別有6款海外新藥和5款海外新藥實現落地。
“用得起”的概念是我們還在積極探索中,現在能看到的一是積極參與國家基本醫保目錄,二是探索多層次的支付方式,包括商保、患者院住等多個方向。通過多元化的渠道以及和生態圈的伙伴們一起合作,我們希望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為“健康中國2030”貢獻自己的力量。
經濟觀察網:諾華曾提到計劃五年內在中國遞交50款新藥及新適應癥申請,并預計中國未來幾年內將成為諾華全球第二大市場,這一目標目前落地情況如何?
張穎:我們希望在五年內遞交50個新產品和適應癥的目標不變。目前已經有100多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一方面剛剛談到有產品直接通過“先行先試”的模式在博鰲樂城先行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落地,另外一方面我們在積極推動臨床試驗,僅僅是今年上半年就有6款新產品和適應癥已經獲批,未來有更多的期待。
其次,中國是諾華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從今年開年到現在,我們已經成為全球(諾華創新藥物)第二大市場,這說明了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也充分體現了進博會強大的溢出效應。我們會持續響應政府的號召,和各界合作,盡快引入新藥,提升可及性,特別是在一些縣域、基層,通過和他們合作,讓這些藥品更好地為基層的老百姓服務。
經濟觀察網:過去幾年,中國醫藥市場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想了解一下諾華怎么認知當前的醫藥市場環境,在未來的市場看到的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么?
張穎:中國的醫藥市場在過去五到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從“老藥常青”的狀態變成創新藥高質量發展,對我們來說,無論是新藥審批,還是年度醫保談判,其實都讓藥企要更專注地做創新藥,而我們的CEO萬思瀚(Vas)也是想順應這個號召,在公司布局上首先肯定是創新藥,其次是我們會更專注更重要的疾病領域,包括心血管、腫瘤、血液、中樞神經、免疫等五大人類健康非常重要的疾病領域,同時通過小分子、大分子、放射配體治療、xRNA,以及細胞和基因治療等五大技術平臺進行研究合作。
剛才談到的是創新和政策上的紅利,如果說一些挑戰,我自己覺得我們仍然需要和政府、醫療機構一起合作,為打通”最后一公里”而持續努力。中國有著非常好的科技基礎,我們這次也希望能夠通過大健康科技公司,一起關注病患,讓他們有更好的就醫體驗,同時有管理和預后,真正讓中國老百姓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