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海外需求進一步收緊,出口增速由正轉負
● 價格因素貢獻削弱,進口增速有所回落
● 未來展望:出口下行壓力增大,進口短期處于低位
內容提要
2022年10月,按美元計價,中國進出口總值5115.9億美元,同比下降0.4%。其中,出口2983.7億美元,同比下降0.3%;進口2132.2億美元,同比下降0.7%;貿易順差851.5億美元,擴大0.9%??傮w來看,10月份出口增速延續前兩個月的下跌趨勢,低于市場預期,進出口增速均由正轉負。出口方面,受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影響,發達經濟體持續采取緊縮貨幣政策,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增強,海外總需求進一步收緊,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數效應的壓制作用,10月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較上月下降6個百分點。進口方面,10月疫情散點式暴發,影響國內生產消費需求,同時出口需求緊縮也帶來進口需求逐漸回落,疊加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呈現回落態勢,削弱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削弱,10月進口增速有所回落,較上月下降1個百分點,弱于市場預期。
正 文
海外需求進一步收緊,出口增速由正轉負
2022年10月,中國出口2983.7億美元,同比下降0.3%,較上期下降6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低于市場預期。這主要是因為10月份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不斷緊縮,海外需求總額進一步收緊,對中國出口產生不利影響。數據顯示,10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錄得49,較前值下降0.6個百分點;美國10月份制造業PMI終值錄得50.4,環比下降1.6個百分點;歐元區10月制造業PMI終值為46.4,環比下降2個百分點;日本10月份制造業PMI終值為50.7,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同時,10月國內局部地區疫情出現反彈,受疫情影響城市數量增加,可能對出口產生不利影響,疊加去年同期出口的高基數效應,使本期出口增速大幅下跌。數據顯示,八大樞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和出口運價水平均有所回落。10月下旬,八大樞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2%,較10月中旬水平下降1.5個百分點,其中外貿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2%,較中旬增長1.1個百分點。10月,中國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平均值為1949.49點,較上月平均下跌24.8%;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指數平均值為1763.45點,較上月平均下跌24.8%。從我們的預測結果來看,出口增速回落符合我們的預期,但回落幅度超出預期,這主要是由于低估了海外需求總額收縮對出口的影響。
從10月份的出口國別來看,中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出口的當月同比增速分別為-8.95%、-12.56%、20.27%和3.82%,中國對以上國家的增長速度均較前值有所回落,其中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回落較大,除了受中國國內疫情散發影響之外,主要歐洲經濟增長偏弱有關。同時,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速仍顯著高于其他國家,RCEP持續支撐中國出口。
從10月的出口商品來看,中國出口機電產品1771.36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9.37%,仍是中國出口主力,同比下降0.73%,較上月下降6.51個百分點,對出口增速形成拖累;其中,出口集成電路134.08億美元,同比下降-2.4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為823.64億美元,同比下降7.58%,較上月下降6.48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為31.90億美元,同比增長19.70%;鞋靴出口為4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71%。
價格因素貢獻削弱,進口增速有所回落
2022年10月,中國進口2132.2億美元,同比下降0.7%,較上月下降1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這主要是由于出口需求收縮導致國內對生產原料和中間品的進口需求下降,同時全球經濟下行疊加流動性進一步收緊,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回落態勢,進一步削弱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的支撐。除此之外,10月份國內疫情擾動對國內生產消費需求產生一定影響,不利于進口增速。此外,從我們的預測結果來看,進口回落符合我們的預期,但回落幅度略高于我們的預期,可能原因在于高估了國內需求恢復進程。
從10月的進口國別來看,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和東盟進口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54%、-5.10%、-10.48%、-13.94%和4.56%。數據顯示,除對美國和歐盟的進口增速較上個月分別提升3.08和3.27個百分點,對其他國家進口增長速度較前值均有所回落,其中中國對東盟的進口增速雖有回落但仍顯著高于對其他國家的進口增速,東盟國家對中國進口持續發揮支撐作用。
從10月的進口商品來看,大宗商品方面,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煤及褐煤、天然氣、鋼材的進口量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1.7%、-2.7%、-10.5%、-10.4%和-23%;農產品方面,糧食進口同比增速為-11.3%,較上期下降0.8個百分點,肉類進口同比增速為-25%,較上期回升1.8個百分點。
未來展望:出口下行壓力增大,進口短期處于低位
展望未來,預計出口增速或將處于下行通道,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逐漸減弱。一方面,去年年末出口處于高位,在高基數效應的壓制下,未來幾個月出口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全球通貨膨脹高位運行,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增強,海外需求總額逐漸減少,疊加國內疫情擾動頻發,或將不利中國出口。
進口方面,預計進口增速在短期內或保持低位。一方面,隨著出口下行壓力增大,由出口帶來的生產原料及中間品的進口需求進一步下降,不利于進口增速;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情勢處于下行,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持續收緊,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回落態勢,預計未來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的貢獻將逐漸削弱。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掛靠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依托北京大學,重點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宏觀調控理論與實踐、經濟學理論、中國經濟改革實踐、轉軌經濟理論和實踐前沿課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教學研究等。同時,本中心密切跟蹤宏觀經濟與政策的重大變化,將短期波動和長期增長納入一個綜合性的理論研究框架,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去解讀,把握宏觀趨勢、剖析數據變化、理解政策初衷、預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動了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中心主任蘇劍教授從2006年開始就呼吁中國應該立即徹底放棄計劃生育政策,并轉而鼓勵生育。(2)關于宏觀調控體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場化改革、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維宏觀調控體系。(3)關于宏觀調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國的宏觀調控應該嚴防用力過猛,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務院主要領導的批示,也與三個月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宏觀調控有度”的觀點完全一致。(4)關于中國經濟目標增速的成果。2013年,劉偉、蘇劍經過縝密分析和測算,認為中國每年只要有6.5%的經濟增速就可以確保就業。此后不久,這一增速就成為中國政府經濟增長速度的基準目標。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實踐也證明了他們的這一測算結果的精確性。(5)供給側研究。劉偉和蘇劍教授是國內最早研究供給側的學者,他們在2007年就開始在《經濟研究》等雜志上發表關于供給管理的學術論文。(6)新常態研究。劉偉和蘇劍合作的論文“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經濟科學》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蘇劍和林衛斌還研究了發達國家的新常態。(7)劉偉和蘇劍主編的《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被譯成英文、韓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種文字出版。(8)北京地鐵補貼機制研究。2008年,本課題組受北京市財政局委托設計了北京市地鐵運營的補貼機制。該機制從2009年1月1日開始被使用,直到現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雜志?!对弧肥且粋€月度電子刊物,由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目的是以最及時、最專業、最全面的方式呈現本月國內外主要宏觀經濟大事并對重點事件進行專業解讀。(2)《中國經濟增長報告》(年度報告)。該報告主要分析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中長期問題,從2003年開始已經連續出版14期,是相關年度報告中連續出版年限最長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報告資助計劃。(3)系列宏觀經濟運行分析和預測報告。本中心定期發布關于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系列分析和預測報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預測報告在預測精度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免責聲明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屬學術機構,本報告僅供學術交流使用,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觀點僅供參考,亦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報告版權僅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發表或引用。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