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記者 陳白 11月10日,在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數字經濟論壇上,伏羲智庫創始人、主任,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曉東稱,數據與應用解耦將成為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這是適應互聯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李曉東指出,將促進數據要素流動和價值釋放,降低數字平臺的合規壓力,也將為數據利用商業模式的創新帶來更大的空間,最終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伏羲智庫正在聯合頭部行業機構構建發展合作網絡,期待與各方加入一起努力,共同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以下為李曉東演講全文:
作為數字經濟新型智庫,伏羲智庫堅信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驅動數字經濟新發展”,有三點思考與大家分享交流。
第一,數字經濟是經濟未來發展必然趨勢。
當前,工業革命進入到以互聯網為載體多種信息技術融合迭代發展的“工業革命4.0”的時代,數字經濟時代到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和鐵路為代表,讓規?;a和快速運輸成為可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和生產線為代表,讓異地生產和超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讓異地設計和精細生產成為可能。2016年,二十國集團峰會發布《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和世界經濟論壇在美國硅谷成立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標志著以價值互聯網支撐知識交換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驅動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數字經濟是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后的新經濟形態。農業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基本上以家庭為基本單元,以土地和勞動力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主要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工業經濟時代,出現了企業法人這種中心化組織形式參與社會生產,資本和技術與勞動力相結合,實現了大規模工業生產,但是減量制造的生產模式產生了大量的污染和浪費;而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與其他各類生產要素結合,將產生以數字平臺連接為基礎的非中心化自組織形態(DAO),實現基于大數據和特定算法的按需供給和基于3D打印的增量制造,形成以全域經營為典型特征的數字化經營模式,進而不斷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和新商業文明的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人類歷史上,數據一直就有,只是計算機和互聯網推動了數據的數字化,數字經濟也并不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對立,也不是區別于實體經濟的所謂虛擬經濟,而是經濟發展必然到來的新階段,所有的行業領域都會涉及到數字化轉型。
第二,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特征新趨勢。
一是數據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數據要素對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可,但是普遍存在的“數據要為我所有”理念和“數據中臺”的模式,制約了數據要素價值釋放。6月份,中央深改委通過《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明確了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數據發展和治理理念有望形成,從“數據中臺”到“數據中樞”的應用模式有望建立。
二是產業從“粗放性生長”到“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出現了一些諸如數據濫采、算法濫用、“二選一”等問題和挑戰。隨著數字經濟治理逐步成為各界共識,《“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專門提出要“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數字經濟發展必將從粗放性生長走向可持續發展。
三是模式從“流量為王”到“全域融合”?;ヂ摼W發展進入新階段,數字化經營面臨數字技術快速演進、流量紅利消退、流量成本激增等壓力,“流量為王”的商業模式也逐漸發生變革,產生以消費者為中心,線上線下融合、公域私域融合的“一中心,兩融合”經營模式,將帶來高效的供需匹配和開放的生態連接形式,而其高度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特征最終將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和人們的生活幸福感。
第三,以新方向、新技術、新模式實現數字經濟新發展。
在戰略方向層面,數據與應用解耦將成為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這是適應互聯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將促進數據要素流動和價值釋放,降低數字平臺的合規壓力,也將為數據利用商業模式的創新帶來更大的空間,最終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基礎技術層面,數據互操作技術創新成為數據和應用解耦相分離的基礎。數據互操作的核心是通過構建統一標準的標識管理和確權體系、統一標準的身份認證和授權管理體系,以及統一規范的安全合規和算法管理體系,最終實現數據的跨域互聯和共享交換,真正支持數據與應用解耦后的價值倍增。
在商業模式層面,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將更加強調開放生態。一方面,開放是互聯網和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確保開放生態構建有利于實體經濟沉淀數據資產進而實現數據驅動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數據和應用解耦后,會增強數據的可轉移性和生態的良性競爭合作,創新更多的新商業模式,也釋放更多的創新空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