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

          COP14進行時丨來濕地之“城”,赴生態之約

          資訊2022-11-11 11:31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這些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經典詩句里,有庫塘、有河湖、有沼澤,滿是濕地的身影。

          今年是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在“國際濕地城市”湖北武漢設主會場舉行。“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COP14 開幕式致辭中提到,并闡釋了濕地保護對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

          111

          武漢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變廢棄魚塘為生態寶地的華僑城“樣本”

          大會期間,作為東湖風景區線路重要一環的武漢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以絕美的姿態迎接與會代表的“檢閱”;而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也在COP14的重要邊會——“CEPA”濕地教育與保護論壇上,被國際濕地中心授予“明星濕地中心”稱號,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作為中國濕地教育優秀案例也在論壇上進行了分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對于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央企業,華僑城集團主動承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政治責任,始終堅持“生態環保大于天”的規劃建設理念,在科學管理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普及自然教育和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等實踐中積極作為,以央企擔當守護人與自然、人與城市、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修復提升并重,守護濕地之美

          漫步在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藍天碧水,飛鳥翔集,綠意融融。

          2

          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鷺鳥的天堂

          這方占地面積68.5萬平米的濕地公園,地處寸土寸金的深圳灣繁華中心區,擁有近5萬平米紅樹林,是800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每年都有數萬只候鳥在此停留,也是留住很多深圳市民“鄉愁”的原生態自然家園。

          2007年,華僑城集團受深圳市政府委托管理濕地,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保護性修復、持續性提升,將其打造成為中國唯一一處地處現代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摘得深圳首個國家濕地公園的桂冠。

          “以前塘里的水發臭,我們本地人都繞著走,哪里像現在,環境好,風景也好。”武漢東湖風景區街道的居民李先生說。

          2016年,華僑城響應東湖風景區“退漁還湖”政策,將原魚塘進行“活化”,修復再造濕地生態,形成“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鳥類”共生系統,蘆葦濕地、沼澤杉林、濕地保育、凈水水景涵養明確分區,冬春季水質可達Ⅱ類,同時營造不同生物的棲息環境,使之成為逾千種動植物的棲息之所,吸引近40種鳥類飛來過冬。

          333

          秋冬之交,武漢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層林盡染,正是最美的時節

          如今,武漢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已成為武漢市及東湖風景區“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大東湖生態水網建設”項目的指定示范展示區,節假日高峰期日均1.2萬余人來此領略濕地之美,中央電視臺、湖北衛視、武漢衛視等紛紛對其展開深入報道。

          近10年,我國累計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34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諸如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武漢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僑城濕地保護事業的生動縮影。

          當然,華僑城的行動不止于此——

          在廣東,佛山順德桂畔湖濕地公園以“國際范”的自然生態+藝術空間理念,致力于成為順德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會客廳”和“生態名片”;

          在江西,南昌華僑城生態藝術公園高度重視象湖濕地的保護,重點改造園區綠色生態區域,打造“自然、生態、野趣”的濕地景觀,構建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生活空間;

          在湖北,正在建設中的襄陽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結合漢江原生水系風貌,引入全新動植物種類,構建“湖-濕地-城”公園系統,為城市生活帶來更多可能……

          在保護濕地的過程中,華僑城形成了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獨特經驗,秉承“生態優先、環保先行”的原則,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發力自然教育,涵養文明之美

          抬頭晴空萬里,四周綠樹成蔭,耳畔鳥語蟲鳴……近日,“我的樹朋友”“無聲的節奏”“堆肥變沃土”等自然課程在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精彩上演,大小朋友們在環保志愿教師的帶領下,感受樹的溫度、傾聽自然的聲音、學習利用廚余垃圾改良土壤,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444

          孩子們在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參加自然課程,領略自然之美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而自然教育正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路徑。

          以濕地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設施為基礎,2014年,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成立了國內首個自然學校——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匯集一批環保志愿教師,通過公益的自然教育課程和專題導覽活動,向人們傳授和推廣大自然的智慧,一方面推動人們參與濕地保護,另一方面呼應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次締約大會致辭中提到的“濕地惠民”,讓人們從一堂堂課程中體悟大自然的舒適與愜意。

          也正是有了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的成功經驗,2020年10月,??谌A僑城自然學校在??谔敦S洋濕地公園落成,通過濕地生態科普展示、自然教育服務、體驗式環境教育、研學旅游等方式,將自然教育和研學旅游等先進業態植入潭豐洋片區,打造海南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助力海南省的生態環保與自然教育事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從自然學校到自然教室,華僑城仍在持續探索更多自然教育的落地方案。2020年,華僑城華南集團攜手深圳市華基金生態環?;饡l起“中國自然教室計劃”,通過打造實體教室、定制主題展陳裝置、培育特色課程和活動、開發公益產品等途徑,搭建城鄉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同時注重鄉村原生能量的挖掘與激活,以自然教育作為綠色低碳畫筆,描繪鄉村振興“五美”畫卷。

          555

          以??谌A僑城自然學校為載體,華僑城將把潭豐洋片區打造成為海南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

          短短兩年,“中國自然教室計劃”已在貴州三穗縣和天柱縣、內蒙古科右中旗、四川馬邊縣建成6間“自然教室”,有效縮小城鄉自然教育差距,讓生態文明理念在一個又一個鄉村落地生根。

          “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本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的主題,也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生態環保是一個永恒的議題,華僑城集團將繼續高擎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大旗,將企業生產經營與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有機結合,以實際行動助力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續寫草木繁茂、候鳥駐足的“綠色”故事,在實現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與人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五月天丁香人在线视频
              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