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

          新型工業化與制造新未來 | 微觀視界

          謝泓2022-11-11 18:52

          謝泓/文  近日,有媒體記者跟蹤了解到廣州流花商圈不少企業歇業關門,遂向我了解廣東省中小企業是否出現大面積關閉的現象。我的回答是:流花商圈業態老了。中國有一家快時尚公司Shein,也是服裝企業,去年銷售1000億人民幣,很快可以達到兩三千億人民幣的規模。不是服裝沒有需求,而是批發市場業態老了。

          疫情已近三年,各行各業都陷入一場長期的抗疫戰爭,中小企業之難,可想而知。但跟流花商圈關門的道理一樣,很多中小制造業的業態老了,需要新的吸引子去重建業態,重塑產業結構。

          廣東最近有一個熱詞“制造業當家”,值得深思與探討。廣東省是中國經濟發展第一大省,制造業發展第一大省,以制造業產品為主的對外貿易第一大省。制造業就是廣東重要的經濟支柱,在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理所當然。怎么理解廣東制造的過去和未來,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樣本去理解中國制造的未來。

          工業、制造業及廣東制造的業態

          工業是將自然界的原材料進行采集并予以加工或再生產的過程。工業發展在經歷手工業、機械制造、現代工業階段后,如今有了后工業的提法,即指知識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提升、促進,是制造業新競爭力的體現。

          手工業發展有農業社會的業態,也有工業革命之后工人配合機器勞動的業態,后者屬于工業社會的初期制造業態。比如同是棉紡加工業,處于農耕社會的古代中國棉織手工業,就與開始采用蒸汽機做為動力的英國棉紡手工業業態完全不同。前者的手工業業態屬于農耕社會的附屬物,后者是脫離農業經濟獨立出來的新業態,開啟了工業文明,人類由此進入工業社會。

          改革開放的廣東制造業業態,從工業業態的手工業與半機械化開始,經過幾十年發展,基本已全面進入機械制造發展階段。過去幾十年,廣東制造的業態一直由全球化的產業分工體系來塑造,總體上處于價值鏈的底部。

          從價值鏈看,制造的層次有原標準制造(OSM)、原品牌制造(OBM)、原技術制造(ODM)及原設備制造(OEM)層面。其中,原技術制造又分應用技術及原發基礎技術。中國的應用技術研發存在工程師紅利,全世界最快,而北美制造技術研發場景已不在,效率最低。但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如材料科學、精密制造等等領域,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還是有巨大優勢。

          如果講到原品牌制造及原標準制造,中國制造的話語權就更低。一旦中國制造的產品突破了歐美品牌與標準的領域,就是動了人家的奶酪,會受到打壓。

          廣東制造發展同時存在幾個發展的層面與空間:高端制造、品牌與標準。也就是說,廣東制造業進入工業發展的新階段:現代工業發展階段?,F代工業體現了制造的全面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化學化。

          由于全球產業結構出現調整與重構,中國將會自建工業體系,中國的工業發展也會同時進入后工業社會,其重點就是知識經濟對于制造業重塑而形成的工業新格局。知識經濟形態下的工業化,其方式是知識化、智能化、數字化、時尚化與生態化。

          廣東制造當下的窘境是:原來全球化所塑造的產業格局,在地緣政治博弈和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紊亂雙重作用下已嚴重扭曲。未來五到十年時間,廣東低端產能過剩,而產業高端發展的探索才剛剛開始,產業結構在重大調整中振動。

          美國也在重塑其制造業系統,低端制造業回流美國不現實,因此美國會推動中國低端產業向東南亞、南亞轉移,以尋求替代中國產能。彼此之間的競爭要看誰的替代效率更高,或誰的經濟韌性更強。經濟結構調整,不僅考驗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韌性,也在考驗企業的韌性。

          廣東制造業發展的破題需要同時解決多個層面的問題,需要找到新的業務場景與產業架構,才能打開廣東制造的未來。就如,有了Shein公司,珠三角的服裝業就會在全新的產業架構中得到重組。

          業態及消費場景決定了企業的機會與規模。未來有很多可能,譬如隨著Shein對快時尚定義的調整,它也許會從服裝 “跨界”鞋或箱包,哪天進入裝飾品也未嘗不可。Shein這樣的企業像一塊磁鐵,讓無序的小鐵塊變得有序。又或者,我們在巨大規模的廣東制造中,去尋找更多的Shein公司。

          廣東制造還有哪些機會

          廣東所提出的“制造業當家”,其實與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新型工業化、制造強國的理念是一致的。新型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的概念,這也是廣東制造破局的方向。就我觀察,廣東制造存在多個發展空間。

          一是規模經濟與產業集中度。未來中國的規模經濟,已經不限于生產制造的規模,基礎設施的規模,還將有人才規模、市場規模,以及數字經濟帶來的新的規模經濟。在互聯網、物聯網背景下,中國各行業的中小企業會采取橫向協作的方式、產業分工專業生產的模式,通過標準化協同生產、協同供應鏈,協同制造業人才供給,深度挖掘制造能力,形成產業深度垂直互聯,這將是廣東制造可以培育的制造新優勢。

          傳統制造業可以通過找到一些新的切入點,提升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效應。主要方式是通過管理、技術、數字化、模式、資本等等的介入,誘導原有結構失去平衡,而進入重組,建立新的規模與秩序。

          二是從專精特新到隱形冠軍。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不是歐美很多一兩百年中小企業的格局,因為中國的社會階層和產業還沒有固化,產業發展還有很多空間,必將有其新格局。今天的專精特新企業,未來可能是隱形冠軍企業、上市企業、大企業,中國企業、廣東企業還有很多整合空間。

          三是數字化對產業的重塑。數字化快速集結生產規模,產生邊際效應。已有不少企業從不同切入點探索借助數字化對細分行業、產業內部生態進行新的排列組合。一旦實現數字化布局的企業“釜底抽薪”,可能成為行業的“巨無霸”,而不是簡單的“獨角獸”。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不是基于生產端所構建的體系,而是基于應用場景所建立的數字邏輯,通過數字邏輯去獲取相應的數據,支持其決策及應用。

          四是大企業所建立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大企業有創新的窘境,一方面是創新需要邊緣思維,大企業的系統性與科層管理會妨礙創新,造成創新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大企業需要找到降低研發成本與持續創新的新平衡,所以需要通過外部創新來供給。特別是醫藥創新創業公司,基本上不可能有資金來做市場,所以有新發明后就把發明成果賣給大公司。

          大企業的創新不要試圖去控制小企業,而是資本賦能,市場賦能,供應鏈賦能、管理賦能,建立創新生態。有些大企業承擔省級、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配套投入很大,但成效不大,最主要的問題是用企業閉環管理的方式,去管理需要開放的創新平臺。開放式創新需要建立全新的機制。

          五是產業資本與賽道重啟。前年底,美的在廣東收購了一家電梯企業,收購后發展快速。美的公司利用其在中國制造的地位,通過資本優勢、管理優勢、供應鏈優勢、市場優勢去形成產業新格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制造業以在二戰后發展了十幾年所形成的工業資本去整合制造業,當時很多世界五百強基本都是制造業,最終成為工業托拉斯。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積累工業利潤后,剛碰上互聯網興起,大量資金投入互聯網。今天,中國制造業會補回這一課,像美的公司這樣制造業頭部企業,也會形成中國的工業巨頭,國企也會垂直行業賽道,成為巨無霸企業。

          以上所描述的多個方向,均是觀察結果,而非理論總結,并沒有完成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中國制造在中美產業逐步脫鉤的背景下,必須形成自己的格局,要盡快補齊短板,不然就會被甩出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中國制造要在基礎創新、高端制造業、品牌、工業標準與底層系統、工業控制系統的發展中,形成更加立體及全面的工業體系。

          廣東的“制造業當家”與新型工業化

          當前,中國制造業的挑戰前所未有。幸運的是,中國制造業在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有可能劃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時,數字化經濟的啟動創造了制造業發展的新空間。另一個幸運則是,雖然美國掌握很多管理底層系統及知識庫、生態系統、標準體系,但中國應用場景更加豐富。我在深圳看過一家研發設計公司,底層知識系統是美國的,但美國知識庫的很多制造業應用場景都是在中國形成的。

          Shein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以快時尚為新場景,以人工智能與數字化為支撐來重構體系。華為從鴻蒙系統開始,也進入制造業智能體系,難點在于需要找各種應用場景,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以及更長時間形成生態。

          不同企業有不同路徑,未來五到十年是廣東制造從歐美體系脫離的關鍵時期,以中國大市場為主體,以海外市場為補充的新市場格局一定能夠形成新體系,但這個過程一定會有陣痛。

          持續三年的疫情,使遭受全球化逆流的廣東制造業更受沖擊,老板們缺乏信心就會退出。最近,很多制造企業老板確實有“上岸”的想法。廣東制造業的老板們比較務實,對于什么是新型工業化、現代工業等不甚理解。

          “制造業當家”的理念提出,其實是思考制造業在廣東經濟的地位,以及制造如何通過全新的發展模式與產業重構體現全新競爭力,如何體現制造業企業家的地位,“當家”就是主人翁精神與責任。當我們沒有賦予企業家當家做主的地位與社會倫理時候,他們就會盯著賺錢,而不是責任。其實,制造業不僅需要企業家精神,也需要工匠精神,這是制造業文化的內涵。

          工業化需要新的社會文化、商業倫理做支撐,“制造業當家”可以成為廣東工業化文化的理念、內涵與社會價值取向,是廣東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底層文化邏輯。

          新型工業化,廣東制造由硬到軟,從研發的硬科技到品牌與標準的軟實力,從制造業到制造業文化,到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與新商業倫理、文明,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立面,從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再到轉向全新的世界商業文明的探索。

          中國制造未來可能形成以國企為主利用資本與資源(政策資源與自然資源)為杠桿,民營及中型企業以產業為杠桿,小型企業以創新及市場機會為杠桿的競爭格局,全面發起從中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進擊。這也是中國建設新型工業化國家,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

          (作者系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觀察網立場。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五月天丁香人在线视频
              1. <p id="67y6z"></p>
                <acronym id="67y6z"><label id="67y6z"><menu id="67y6z"></menu></label></acronym>
              2. <p id="67y6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