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厚瑋、林佳、巫和懋/文 企業是市場與創新融合的微觀主體,企業的專利活動及產出轉化效率,可以反映出我國整體創新發展的質量與效率,進而洞察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創新能力的演變。
因此,伴隨著近年企業發明專利激增的態勢,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專利的激增是否意味著企業掌握了更廣泛和更高質量的技術進步,進而更好地鏈接市場和創新,使得中國企業更具創新力并從中持續受益?
更廣泛的科技起飛?
一項國外研究指出,中國發明專利激增主要是由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ICT)前十家公司造成的,約占1985-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的41%。因此中國發明專利激增僅表示一個行業內極少數企業創新的成功,并不能表示中國存在廣泛的科技騰飛或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也有一些學者撰文指出,中國發明專利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專利數量第一”或“專利數量倍增”行政指令的刺激,主要是受各級政府補貼推動,并不是由真實的自主研發創新或市場力量的驅動,由此形成的發明專利質量低下,甚至毫無用處。
然而,在細致研究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數據后,我們有一些不同的發現。
以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我們發現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前10乃至前100家企業的貢獻份額在逐年下降,從2006年的64%和80%分別減少到2013年的21%和36%;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貢獻的份額也在逐年下降,從2006年的65%下調至2013年的22%。
我們的發現表明:中國“集中式”的專利增長模式在發生變化,極少數企業和行業的創新成功,正在演變成更大范圍和更多領域的創新成功。
更高質量的發明創造?
將常用的專利質量指標納入分析后,我們意外地發現中國企業發明專利量質齊升的證據。
雖然制定定義和衡量專利質量的通用標準一直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但是被引次數、專利權利要求項數等常用指標往往被用來評估專利質量。這些指標數值越大,專利質量越高。
基于1998至2013年間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樣本,我們發現企業在這些專利質量指標上的年度均值都呈現出改善的趨勢。企業被引次數和權利要求項數均值從1998年的3.63次和6.84項上升至2006年的13.78次和54.95項,隨后保持穩定。
我們關于企業專利質量方面的發現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呈現出來的結果——中國企業海外專利審查質量改善近乎一致。近年來,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中國申請人(絕大部分是企業)的發明專利數量,已與其授予德國申請人的數量相當。此外,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中國申請人的專利占其全部授予量的比重仍在上升,從1995年的0.11%增加到2019年的約11%。這表明,按照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專利質量審查標準,中國申請人貢獻的達標專利數量和份額都在上升。
真實創新驅動?
專利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連接創新和市場的橋梁與紐帶。
在此過程,政府有責任保障專利制度的良好運行,并引導市場主體運用該制度謀求創新的商業價值和市場競爭優勢,最終促進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因此,對于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而言,理性地做出專利生產決策,并促進從專利到經濟績效改進的“良性循環”至關重要。
在考察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發明專利增長與質量改善動因時,我們發現在排除各類各層次政策干預、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改善等外生變量影響后,一系列企業層面的創新因素(如研發支出)導致了其發明專利數量與質量的提高。
我們的估算結果顯示,企業研發支出每增加10%,將導致其發明專利授予數量最多能增加6.15%,經質量指標調整后的發明專利授予數量最多能增加5.07%。這表明,這些企業發明專利量質齊升植根于它們自主專利生產決策,受到真實創新因素的驅動。
在研究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的經濟影響時,我們還發現企業啟動的發明專利活動和累積的發明專利持有量,有助于改進其勞均產出、勞均銷售額和全要素生產率。
換言之,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活動存在“創新驅動生產率進步”的良性循環機制和自主創新途徑,他們能從其專利活動獲益并提高其生產力水平。
啟示與建議
總的來說,以發明專利視角來看,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多產業領域從事了更高水平的技術創新活動,并在“研發投入——專利產出——經濟績效”過程中形成了內生正向聯系。
因此,確定這些企業的“成功秘訣”將極大地幫助那些尚未發展出高水平專利活動的企業,改善不同市場主體、行業領域和地區間創新活動不平衡的狀態,形成企業間互動學習與創新能力提升的良性環境,實現更為廣泛與更高水平的科技起飛。
但是,從跨國比較視角來看,中國企業研發投入轉換成發明專利的效率(無論質與量)均未達到發達經濟體的水平,研發投入與專利質量之間的聯系在最近幾年變得越來越弱。未來面對海量的發明專利,如何實現發明專利量變到質變的轉變——提高其質量與商業價值將是中國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我們鼓勵中國企業走持續創新之路,以獲得更有影響力和更高商業價值的創新成果為目標,形成寬容失敗的企業文化環境,在研發管理中開發更多的渠道來提高發明創造工作的效率,轉變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型企業。
(巫厚瑋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林佳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究員,巫和懋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