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 又見民間投資支持文件。日前,國家發改委 《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發布。在中國經濟企穩恢復的關鍵時刻,民間投資能否發揮更大的作用?
決策部門顯然對此寄予厚望。國家發改委稱,民間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力軍”。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始終超過55%。上述文件提出了21條支持政策,包括支持民間投資參與102項重大工程等項目建設等。綜合來看,政策支持領域涵蓋“鐵公基”等傳統基建項目,以及太陽能發電、風電、儲能等新興產業。文件還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5G應用、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新型基礎設施及相關領域投資建設和運營。
穩增長的關鍵是穩投資。今年前三季度投資同比增長5.9%,其中國有投資增長10.6%,民間投資增長2%。民間投資增速呈現逐月回落的態勢,后勁明顯不足??陀^地看,民間投資受疫情影響相對更大一些。如果放在更長時間段里觀察,2014-2018年,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均超過60%,有些年份占比超過64%。就此而言,民間投資的能量還沒有充分釋放。
讓這支“主力軍”盡展其能是當下政策的重點。上述文件提出了一攬子具體安排。比如發揮政府投資和引導基金的作用,加快民間投資項目前提工作,鼓勵民間投資以多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加強民間投資融資支持等等。這些安排都非常有針對性,此處不再贅述。
文件中還有一些提法同樣值得關注。我們以為,為民間投資保駕護航,這也是各級政府部門尤其需要著力之處。
比如,在支持民間投資參與重大項目時,文件提出“選擇具備一定收益水平、條件相對成熟的項目,多種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而在鼓勵民資參與盤活城市老舊資源時,則特別提出以各種模式 “拓寬收益來源,提高資產綜合利用價值,增強對民間投資的吸引力。”
不要小看“吸引力”的表述。民間投資是要獲取合理回報的。如果項目沒有足夠吸引力,就很難提升企業參與度。這些年各地方拿出來和民企對接的項目不少,但是企業積極性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時候各地方只算自己的賬,比較少站在投資者角度想問題。
話說回來,有吸引力就能讓民間投資放心么?比如說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的時候開出的條件相當不錯,到頭來卻是過頭承諾,開“空頭支票”。又或者以各種方式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凡此種種,都可能讓民資卻步不前。
類似情況不是沒有發生過。當下企業生產經營本來就困難,拖欠更容易讓企業一蹶不振。針對類似問題,上述文件提出,將政府拖欠賬款且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并向社會公開。我們樂見其成——當然公開不是目的,是為了督促政府履約踐諾。
大部分項目都有投資周期。就此而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相當重要。民企跟政府做生意,怕新官不理舊賬,也怕政策打架。決策部門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文件提出:要做好擬出臺政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防止出臺影響民間投資積極性的政策措施。坦白說,這里面經驗教訓都不少。
這些年出臺了若干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文件。比如2019年發布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更早前則有2005、2010年先后發布的兩個 “非公經濟36條”。這些政策文件側重點或有不同,目標方向是一致的。期望它們能夠形成合力,為民營經濟的今天和未來保駕護航。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