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晨燁 11月10日,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以下簡稱“IIC論壇”)在深圳大中華交易廣場拉開帷幕,概倫電子(688206.SH)董事兼總裁楊廉峰在主題演講中描述了其眼中的全球EDA產業鏈生態、價值及未來方向。
楊廉峰認為,國產EDA在過去三十多年間,一直呈現出“打補丁”式的發展,在短期內做到全面替代的可能性較小。
他指出,目前中國的IC產業在很多領域都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態圈,依靠中國龐大的應用終端市場,讓IC的設計和制造在一定區域內形成閉環,從而使得最終產品在市場上具備同等競爭力。
而針對區域型產業鏈,建設國產EDA生態,打造應用驅動的EDA流程便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差距巨大
楊廉峰認為,EDA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作用和價值正在持續提升。
在他看來,EDA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一個流程的支撐,也是芯片整個設計方法論的載體,所以EDA的價值不僅僅是工具本身的價值,而是對產業的一種支撐。
“EDA發揮價值的好壞,對于產業的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楊廉峰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隨著集成電路產業工藝節點不斷推進,芯片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器件的尺寸越來越小,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對于設計工程師的設計裕量、可以騰挪的空間也是越來越小。
在此背景下,先進工藝對EDA的依賴性也在不斷提高,EDA在產業中的地位越發關鍵,但從競爭格局上看,國內的EDA產業與國際同行眼下仍存在著巨大差距。
“國內EDA行業落后的原因,首先便是投入不夠,不管現在EDA行業有多火爆,業內企業面臨的問題是非?,F實的,從EDA整個流程來看,可以說有十幾項或者二十幾項關鍵技術,每一項技術都需要長時間積累和巨大投入。而從國內現狀來講,我覺得這里面的關鍵技術可能只有幾項具備國際領先的水平。”楊廉峰表示。
他指出,國際上EDA行業的幾大巨頭,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伴隨著整合并購,每年投入是十多億美元量級的資金研發。如今已經形成了非常高的技術壁壘。
除了關鍵技術,楊廉峰認為國內EDA產業在生態上的差距,是造成國產EDA落后更重要的原因。
他指出,在集成電路的全球化產業鏈中,EDA流程不是單一公司,也不是單一產業,而是整個行業一起迭代出來的。EDA流程的背后,是眾多EDA廠商跟眾多代工廠、設計公司,IP廠共同打造的。
“EDA流程里依賴的工具可能是集各家工具在一起的,它背后的方法論和流程分散在各個環節,不是在任何一家掌握的。我們國內要去做,必然要去面對這樣一種巨大的生態壁壘。”楊廉峰說。
破局之道
面對差距,國產EDA企業的破局之道又在何方?
對此,楊廉峰認為,這需要行業一同攜手,通過EDA流程和模式的創新,來實現國產EDA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作為全球最龐大的終端市場,每年都要使用全世界接近一半的芯片產能,這樣的市場空間,可以讓中國建立一個獨有的,甚至自成體系的區域生態鏈,同時也能為國產EDA行業帶來全新機遇。”楊廉峰表示。
他認為,針對區域型產業鏈,建設國產EDA生態,打造應用驅動的EDA流程,將能夠推動COT能力的建立,加快工藝開發迭代和芯片產品上市,提升產品性能和良率,讓業內企業共享產業鏈價值和競爭力的提升。
“在設計端,提供EDA全流程,從設計平臺、從前端的設計到后端仿真驗證,到最后優化,包括良率、可靠性優化等等,這樣的流程工具能夠幫助客戶真正把工藝平臺用好,最終形成自己獨有的生態。”楊廉峰在論壇上說。
他表示,概倫電子(688206.SH)一直致力于打通設計和制造兩個環節的接口,并以DTCO為核心競爭力推動EDA生態的建設,針對不同應用打造EDA參考設計流程,同時基于NanoDesigner平臺,打造制造類EDA全流程和設計類EDA全流程,支撐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提升最終產品的競爭力。
他還在演講中呼吁,希望能夠聯合國內其他的EDA合作伙伴,一起給行業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EDA在過去38年的發展過程當中,沒有任何一家可以給行業提供100%的解決方案,都必須要通過合作,要不然就是整合,要不然就是聯合。我想國內現在號稱幾十家EDA公司,事實上都沒有能力給國內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就更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楊廉峰表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