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碌碌有為:微觀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與民眾》這個書名,很容易令人想起成語“碌碌無為”。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史記里的“九卿碌碌奉其官”一句,顯然是個貶義詞,用來形容平平庸庸,無所作為。只不過,相對于極少數青史留名的王侯將相來說,絕大多數人的一生也都是在平庸里渡過,不過不算是“盧瑟(loser)”的話,用“碌碌無為”形容也不算過分。為何這本書的作者卻要反其意而用之,化為“碌碌‘有’為”呢?
作者在“自序”里就解釋了這個問題。傳統上由王侯將相與英雄豪杰,至少也是祖沖之這樣的科學家寫就的歷史,稱之為“大歷史”。細究起來,這個詞大約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1918-2000)率先使用的。它的確切含義其實與單純宏觀視角看歷史還不完全一樣。但此類“大歷史”的用途卻沒什么爭議,這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所說的“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相對于此,則是《碌碌有為》一書帶給讀者的“微觀史”。按照作者所下的定義,“微觀史對歷史的意義,就像在顯微鏡之下對細胞進行觀察,側重點不在宏觀事件和精英文化,而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作者也在“引言”里對進一步明確了全書的主旨:“這本關于中國社會史的書,旨在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中國人的生活,觀察他們曾經存在的方式”。
這樣的話語,或許會讓讀者很自然聯想到法國著名漢學大師,法蘭西學院院士謝和耐 (JacquesGernet,1921-2018)的名作《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這本書的獨到之處,正在于細致描述了南宋王朝的下層社會普通人的生活。大約可以歸于這一類型的作品,大約還有不怎么出名的《晚期農耕文明》(郭星云/著),這本書描寫了作者故鄉(華北一農村)舊時的鄉村社會生活。相比之下,《碌碌有為》涉及的范圍則要遠遠過之。從時間看,《碌碌有為》大抵覆蓋了宋至民國的千年時光。從地域上看,《碌碌有為》也不限于一城一地,而是涵蓋了大半個中華版圖。正因其牽涉甚廣,作者將全書分成了上下兩部。上部聚焦于“人、日常與文化”,而下部的主題則是“家,群體和法律”。
令人感興趣的是,很大程度上,《碌碌有為》展現給讀者的那個傳統中國社會的面貌,是通過杜二嫂及其家庭的生活來體現的。這位杜二嫂生活在上世紀上半葉的四川。后人要感謝1944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楊樹因在自己的畢業論文里收集了杜二嫂一家的生活資料,才讓這個小人物被歷史記住了,或者用作者的話說,成為“我們洞察中國社會的一個窗口”。
杜二嫂生活在川西農村,可又不完全是種地的。她家租種的糧食幾乎全部是家庭(她、婆婆及三個子女)自用。至于日常開銷乃至家庭財富的積累,則主要依靠的是加工生絲、售賣絲綢。這聽上去就是傳統的“男耕女織”(雖然杜家似乎缺少壯勞力),但就是這種尋常之極的生產方式,也與世界大勢有著微妙的關聯。
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華帝國的國門,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國家機械化生產的洋布、洋紗大舉侵入中國,嚴重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家庭手工業。四川的紡織業也因此陷入蕭條。但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以及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中國沿海工業的破壞,意外阻斷了海外紡織品輸入中國內地的路線。這就在無形中為杜家這樣的絲織戶創造了良好的商機,使得一個農村家庭幾乎完全靠著家庭手工業存活了下來。“國家的大命運便與個人和家庭奇妙地聯系在一起了”。不僅如此,由于手工業的興旺。杜二嫂還有能力為大兒子舉辦頗為隆重的婚禮。這場婚禮耗費了兩萬多元,而當時在杜家工作的一個男絡絲工的年工資不過3200元。
當然,這也不是說,傳統的中國農村,就能夠過著“田園牧歌”一般的美妙生活。恰恰相反,“以農業為主的傳統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隨著時間、事件發生改變,絕大多數農民都掙扎在生存線上”?!堵德涤袨椤芬蔡岬?,即便是對杜二嫂而言,大兒子結婚時也只能租了隔壁一間房子作為暫時的新房,而不是另建新房。以此可見,蓋新房對農村家庭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杜二嫂家承受著經濟壓力的另一個例子正是大兒子的這次隆重婚禮本身——背后的經濟學算計?;槎Y定于臘月二十七。從時間上看,因鄰近年關可以節省一次酒席的開支。 而剛嫁入杜家的新娘子幾乎沒能過上一天清閑日子——在結婚的第二天,杜二嫂就已經給新婚燕爾的姑娘安排好了在紡織機房里的工位。無怪乎作者因此感慨,“我們想象中婚禮的浪漫,讓位于婚姻更現實的功用”,也就是增加家庭的勞動力。
另一方面,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將個人家庭與國家聯系起來,則是“宗族”。在作者看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也正是“由家族而國家,國家混合于家族”。這一切肇始于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簡而言之,周天子既是整個姬姓的大族長,也是周王朝的統治者,而他的嫡長子(如果有的話)將繼承他的地位。誠然,春秋以降,禮樂征伐“由天子出”一變為“由諸侯出”,再變為由“卿大夫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但宗法制度在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來:一個家庭以父親為首,這是“父權”,一個宗族以男性族長為首,這是“族權”,一個國家以皇帝為首,也就是“皇權”。
如果說,這些的論述稍顯抽象的話,《碌碌有為》為了讓讀者明了古時宗族的意涵,還特意舉出了《紅樓夢》的例子。曹雪芹筆下的賈家,最有權勢人物自然是賈母。這一點似乎與掌握族權的男性族長身份有差異。但作者指出,寫作《紅樓夢》的曹雪芹是旗人,而在滿族人家庭里,女性地位較高。因此就出現賈母掌握權柄這一“特例”。而在其他方面,賈家內部可以說是處處體現了宗族中的森嚴等級。比如賈環有一次跟寶釵、香菱等人賭博,輸了還耍賴引來譏諷。賈環回到生母趙姨娘那里告狀,結果趙姨娘說“誰叫你上高臺去了”。意思就是賈環這個庶出子的身份,是沒法跟嫡出孩子們比的。這件事本來就結束了,誰知恰好王熙鳳路過聽到,駁斥趙姨娘,大意是賈環輪不到趙姨娘教訓,他雖然是庶出,也是賈家的主子。按輩分說王熙鳳還是趙姨娘的晚輩,可這番話說的趙姨娘一聲也不敢吭。這就是因為王熙鳳是明媒正娶的正妻,輩分雖小也有訓斥趙姨娘的資格??梢哉f,這一番對話,要是不了解古代的宗族制度,是很難體會到《紅樓夢》書中人物的心境的。當然,就像作者引用《白鹿原》小說說明的那樣,“代表新的政治力量的集體毫無疑問將取代傳統的舊宗族秩序”。也正因此,從小接受“人人平等”觀念熏陶的一些讀者才會對紅樓夢里的宗族感到陌生。
可以說,《碌碌有為》就是通過此類生動鮮明的例子為讀者展示出了一幅古代中國的生活圖景。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書中內容既然包羅萬象,作者也難免有些顧此失彼的地方。比如書中將“涮羊肉”視為北京飲食的代表,并稱之為蒙古人帶來的火鍋云云。但實際上宋代的《山家清供》一書里已經記載了“撥霞供”這道菜,其做法與如今的涮羊肉幾無二致。而在此之前的遼代契丹壁畫里也有吃火鍋涮肉的場景。若要將“涮羊肉”的發明權歸于蒙古人,起碼也是有爭議的。另外,在論及傳統娛樂方式——說書的來歷時,《碌碌有為》提到宋代職業說話人已然出現,他們經常講述民間耳熟能詳的傳奇或歷史故事,其中有一個叫做《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也就是后世《西游記》的雛形之一。不過,在《碌碌有為》的另一個地方,作者卻又認為職業說書人的淵源來自清初朝廷要求在鄉間宣講“圣諭”教化百姓的做法。這兩種說法明顯相互牴牾,估計也是因為作者參考了不同的資料來源而未及詳加考辨的緣故。
當然,瑕不掩瑜。如果說,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舊時百姓的生活百態的話,《碌碌有為》顯然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但實際上,作者的初衷并不止于此。在全書的末尾。作者鮮明反對這樣的一種觀點:中國歷史只是在王朝更迭中循環,也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無歷史的文明”。
實際上,即便是對中國懷有比較公正看法的西方學者,有時也不免受到這一觀點的影響。比如加拿大美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經典世界歷史著作《全球通史》里就認為,如果一個漢代的中國人在隋代“復活”,他將對周遭的一切感到相當熟悉自在。斯塔夫里阿諾斯說這番話并無惡意,只是為了表明中國歷史與西歐歷史相異的連續性。但試想一下,漢隋兩朝相隔八百年,百姓的生活環境又如何會一成不變呢?譬如,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為天”,《碌碌有為》就告訴讀者,中國菜在歷史上的演變從未停歇。比如漢代之前小麥尚不是主食,西漢改進石磨技術以后,開始用小麥制成了不發酵的面餅。到東漢年間發酵的面食才開始出現。再到了唐宋兩代,發酵面食終于蔚然大觀。與今天不同的是,當時的饅頭里有餡,而無餡的稱為“炊餅”——《水滸傳》里的武大郎賣的就是炊餅,用今天的說法反而應該是饅頭了。以此觀之,固然一朝一代王朝更替給人“循環”之感,但歷代許許多多普通中國人生活所承載出的歷史大河卻從未停滯不前。穿越小說與影視作品固然精彩,但真有人穿越成功,恐怕是必定要發出古不如今,何必來此的感慨的。
在這方面,《碌碌有為》里提到的近代轉變給人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近代郵政體系的出現奪去了傳統的鏢局的生意,科舉的廢除讓“學校”的內涵發生了質的變化,曾經主宰基層社會的鄉紳與紳權,也隨著現代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走到了末路……這一切“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影響到了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而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在大變局下的尋常生活又將歷史車輪繼續推向前進。而這,正是書名中的“碌碌有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